2010年夏季珠江口海域颗粒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及其来源

被引:20
作者
刘庆霞 [1 ,2 ]
黄小平 [1 ]
张霞 [1 ]
张凌 [1 ]
叶丰 [1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关键词
颗粒有机碳; 空间分布; δ13C; 来源; 珠江口海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834 [海洋监测];
学科分类号
0804 ; 082803 ;
摘要
于2010年8月对珠江口海域20个站位的颗粒有机碳(POC)进行采样,分析了POC的空间分布特征,讨论了POC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并利用碳稳定同位素(δ13C)分析了POC的来源及其贡献率。结果显示,研究区域POC的浓度范围98.5—1929.8μg/L,平均浓度541.9μg/L,空间分布总体呈现自北部海域向中部海域逐渐降低,中部海域至南部海域又逐渐升高,底层大于表层的特点。总悬浮颗粒物、叶绿素a、水动力是影响POC空间分布的重要原因。研究区域总悬浮颗粒物δ13C值的变化范围-27.05‰—-21.03‰,平均为-24.57‰,反映出珠江口海域颗粒有机碳为陆源和水生源混合来源,其分布呈现沿盐度梯度自口门内向口门外逐渐递增,底层高于表层的特点。陆源输入和海洋生物生产是影响δ13C值分布的主要原因。运用二元混合模型计算得知,珠江口北部和中部海域POC以陆源有机碳为主,贡献率平均为64%;南部海域POC以水生源有机碳为主,贡献率平均为68%。与20多年前相比,POC的分布特征与来源已经发生了改变,珠江口海域含沙量减少与营养盐含量增加可能是导致POC组成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引用
收藏
页码:4403 / 4412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5 条
[1]   珠江口伶仃洋海域营养盐的历史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 [J].
马媛 ;
魏巍 ;
夏华永 ;
于斌 ;
王迪 ;
马玉 ;
王亮 .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09, 31 (02) :69-77
[2]  
夏季渤海湾及邻近海域颗粒有机碳的分布与物源分析[J]. 胡利民,邓声贵,郭志刚,刘勇.环境科学. 2009(01)
[3]   珠江水体悬浮物碳稳定同位素组成与流域土壤侵蚀研究 [J].
魏秀国 ;
沈承德 ;
孙彦敏 ;
易惟熙 .
沉积学报, 2008, (01) :151-157
[4]   51年来珠江流域输沙量的变化 [J].
戴仕宝 ;
杨世伦 ;
蔡爱民 .
地理学报, 2007, (05) :545-554
[5]   海水颗粒有机碳(POC)变化的生物地球化学机制 [J].
张乃星 ;
宋金明 ;
贺志鹏 .
生态学报, 2006, (07) :2328-2339
[6]   南黄海秋季叶绿素a的分布特征与浮游植物的固碳强度 [J].
郑国侠 ;
宋金明 ;
戴纪翠 ;
王益鸣 .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06, (03) :109-118
[7]   黄海、东海颗粒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J].
金海燕 ;
林以安 ;
陈建芳 ;
金明明 .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05, (05) :46-53
[8]   长江悬浮颗粒物中稳定碳、氮同位素的季节分布 [J].
吴莹 ;
张经 ;
张再峰 ;
任景玲 ;
曹建平 .
海洋与湖沼, 2002, (05) :546-552
[9]   Geochemical Studies on Organic Carbon Isotope of the Huanghe River(Yellow River)Estuary [J].
蔡德陵 .
Science in China(Series B) , 1994, (08) :1001-1015
[10]   珠江口有机碳的研究 [J].
蔡艳雅 ;
韩舞鹰 .
海洋环境科学, 1990, (02) :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