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下的淮河流域经济空间开发研究

被引:8
作者
彭荣胜
机构
[1] 信阳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关键词
区域协调发展; 区域经济空间开发; 区域经济增长极; 发展轴线; 淮河流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127 [地方经济];
学科分类号
0202 ; 020202 ;
摘要
现阶段的淮河流域经济空间开发不利于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淮河流域经济空间开发应当遵循整体开发与各省开发相统一、经济开发与淮河治理相统一的原则,把徐州与蚌埠培育为区域经济增长极,把淮河干流沿岸打造为经济发展轴线。国家加快内河水运发展、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稳妥推进城镇化与加快农村改革发展的政策有利于淮河流域区域经济增长极的形成与开发轴线的构建。淮河流域应当把握机遇,壮大徐州与蚌埠的经济实力,提高淮河通航能力,促进人口与产业聚集并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
引用
收藏
页码:53 / 57+87 +87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淮河流域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与协调发展对策研究.[D].胡志华.合肥工业大学.2010, 04
[2]   安徽淮河流域洪涝灾害防灾减灾能力评估 [J].
黄大鹏 ;
郑伟 ;
张人禾 ;
霍治国 ;
李加林 ;
彭顺风 .
地理研究, 2011, 30 (03) :523-530
[3]   淮河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计算及调控方案优选 [J].
窦明 ;
胡瑞 ;
张永勇 ;
左其亭 ;
李桂秋 .
水力发电学报, 2010, 29 (06) :28-33+59
[4]   淮河流域脆弱生态区生态系统特征及区划 [J].
陈杰 ;
欧阳志云 ;
郑华 ;
徐卫华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 20 (10) :169-174
[5]   城镇化是扩大内需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引擎 [J].
辜胜阻 ;
李华 ;
易善策 .
中国人口科学, 2010, (03) :2-10+111
[6]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农业产业化途径:基于农民专业合作社视角的分析 [J].
廉高波 ;
李英东 .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39 (05) :66-69
[7]   金融危机背景下的黄河流域经济空间开发策略 [J].
彭荣胜 .
经济问题探索, 2009, (08) :33-38
[8]   十年风雨路 治污新起点——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解读 [J].
王东 .
环境保护, 2009, (01) :59-60
[9]   淮河流域水生态环境现状评价与分析 [J].
赵长森 ;
夏军 ;
王纲胜 ;
晏维金 ;
刘敏 ;
张惠潼 ;
刘玉 ;
孙常磊 .
环境工程学报, 2008, (12) :1698-1704
[10]   我国区域经济开发的中长期战略 [J].
周叔莲 ;
魏后凯 ;
不详 .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 2001, (01) :5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