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湾地区的中生代盆地构造概论

被引:137
作者
漆家福
于福生
陆克政
周建勋
王子煜
杨桥
机构
[1] 石油大学石油天然气成藏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石油大学石油天然气成藏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石油大学石油天然气成藏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石油大学石油天然气成藏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石油大学石油天然气成藏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石油大学石油天然气成藏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北京,北京,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北京,北京,北京,北京,北京
关键词
中生代盆地; 盆地原型; 印支运动; 燕山运动; 渤海湾;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4.4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根据 1∶5 0万渤海湾新生代盆地区基岩地质图揭示的残留中生代地层的分布及构造变形特征 ,渤海湾地区的中生代盆地可以分为 5期。早—中三叠世、晚三叠世盆地为克拉通内部大型坳陷盆地 ,其中晚三叠世盆地仅分布在渤海湾西南部地区。早—中侏罗世盆地分布于印支运动形成的向斜坳陷核部 ,属于压陷挠曲型盆地。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盆地分布广泛 ,属于裂陷盆地 ;晚白垩世盆地属于后裂陷阶段的坳陷盆地。这些盆地受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影响而发生反转。印支运动在渤海湾地区的东、西部的表现有明显差异。西部变形弱、以近EW向宽缓褶皱变形为主 ,东部变形强、并叠加了NE向褶皱和逆冲断层变形。早燕山运动使渤海湾地区形成宽缓的大型NE向褶皱变形 ,并使早—中侏罗世盆地发生反转和逆冲断层变形 ;中、晚燕山运动基本没有在渤海湾地区形成褶皱构造变形 ,而是表现为晚侏罗—早白垩世盆地和晚白垩世盆地的区域性反转隆升。下—中侏罗统沉积之后 ,渤海湾地区的构造格局发生基本变革 ,进入以裂陷盆地为主的构造演化时期。
引用
收藏
页码:199 / 206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 [1] 沂沭断裂带北段大盛-马站早白垩世盆地成因分析
    于福生
    漆家福
    王春英
    张卫刚
    [J]. 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01) : 1 - 3+5
  • [2] 黄骅盆地南部前第三系基底中的逆冲构造
    漆家福
    杨池银
    [J]. 地球科学, 2003, (01) : 54 - 60
  • [3] 燕山造山带东段——辽西地区薄皮逆冲推覆构造
    杨庚
    柴育成
    吴正文
    [J]. 地质学报, 2001, (03) : 322 - 332
  • [4] 燕山带中生代主要构造事件与板块构造背景问题
    郑亚东
    G.A.Davis
    王琮
    B.J.Darby
    张长厚
    [J]. 地质学报, 2000, (04) : 289 - 302
  • [5] 论东亚大陆的构造翘变——燕山运动的全球意义
    董树文
    吴锡浩
    吴珍汉
    邓晋福
    高锐
    王成善
    [J]. 地质论评, 2000, (01) : 8 - 13
  • [6] 初论板内造山带
    张长厚
    [J]. 地学前缘, 1999, (04) : 295 - 308
  • [7] 燕山式板内造山带基本特征与动力学探讨
    宋鸿林
    [J]. 地学前缘, 1999, (04) : 309 - 316
  • [8] 燕山—阴山地区晚侏罗世强烈推覆—隆升事件及沉积响应
    和政军
    李锦轶
    牛宝贵
    任纪舜
    [J]. 地质论评, 1998, (04) : 407 - 418
  • [9] 辽西南天门断裂及其与北票组发育的关系
    刘俊杰
    李永化
    [J]. 辽宁地质, 1997, (02) : 12 - 18
  • [10] 华北陆台侏罗-白垩纪岩石地层基本特征
    鲍亦冈
    刘振锋
    白志民
    刘澄
    [J]. 华北地质矿产杂志, 1996,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