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苏鲁超高压和高压变质带构造演化

被引:13
作者
索书田
钟增球
周汉文
游振东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湖北武汉,湖北武汉,湖北武汉,湖北武汉
关键词
大别—苏鲁区; 构造演化; 超高压(UHP)岩石; 大陆深俯冲; 折返; 造山带流变学; 变形分解作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88.34 [区域变质作用及岩石];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大别—苏鲁是世界上超高压 (UHP) ( >2 .7GPa)和高压 (HP)变质岩石出露最为广泛的地区。通过区域研究 ,尤其是在选择的 30多个关键位置上不同尺度构造记录的深入观察 ,结合已有的可利用的变质、热事件及同位素年代学资料分析 ,揭示出它们曾遭受过一个复杂的从深俯冲到折返构造演化历程 ,识别出 5个主要的构造变质事件 :( 1)由块状榴辉岩中发育的微弱面理和线理所代表的第 1期变形变质事件 (D1) ;( 2 )面状榴辉岩中发育的含拉伸线理的透入性主面理、中小型鞘状褶皱及网络状韧性剪切带 ,代表第 2期构造变质事件 (D2 ) ;( 3)第 3期变形事件主体发生于麻粒岩 /角闪岩相后成合晶形成之后 ,主要构造记录是区域性陡倾斜面理及不均一置换的成分层、榴辉岩透镜体及布丁群、面理内褶皱、网状韧性剪切带系统以及减压部分熔融作用形成的混合岩和含榴花岗质岩石组构 ;( 4)区域性的碰撞期后地壳韧性薄化及剪张作用 (D4)形成缓倾斜角闪岩相主面理及线理、穹状及弧形构造和多层韧性拆离带 ,它们主导了现今观察到的大别—苏鲁超高压和高压变质带的区域构造几何图像 ;( 5 )第 5期构造热事件 (D5)表现为不均一断块抬升、红色沉积盆地发育及大规模的岩体和岩脉就位 ,代表造山晚期的构造揭顶及坍陷作用 ,该期构造控制着造山带
引用
收藏
页码:71 / 82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 [1] 大别山双河硬玉石英岩的超高压变质和退变质事件——SHRIMP测年的证据
    刘敦一
    简平
    [J]. 地质学报, 2004, (02) : 211 - 217
  • [2] 中国中央造山带内两个超高压变质带关系
    索书田
    钟增球
    周汉文
    游振东
    [J]. 地质学报, 2004, (02) : 156 - 165
  • [3] 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折返构造及折返机制
    许志琴
    张泽明
    刘福来
    杨经绥
    李海兵
    杨天南
    邱海峻
    李天福
    孟繁聪
    陈世忠
    唐哲民
    陈方远
    [J]. 地质学报, 2003, (04) : 433 - 450+593
  • [4] 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内的块状榴辉岩及其构造意义
    索书田
    钟增球
    周汉文
    游振东
    [J]. 地球科学, 2003, (02) : 111 - 120
  • [5] 大别山碧溪岭地区超高压变质岩构造分析
    索书田
    钟增球
    周汉文
    游振东
    [J]. 地学前缘, 2001, (02) : 385 - 394
  • [6] 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岩的退变质显微构造:折返过程的启示
    游振东
    索书田
    钟增球
    桑隆康
    张泽明
    [J]. 地质学报, 2000, (03) : 224 - 233+293
  • [7] 大别超高压变质岩折返过程中的部分熔融作用
    钟增球
    张宏飞
    索书田
    游振东
    [J]. 地球科学, 1999, (04) : 393 - 399
  • [8] 胶南造山带西段区域构造格局及变形特征
    宋明春
    张京信
    [J]. 山东地质, 1997, (01) : 85 - 91
  • [9] 大别山前寒武纪变质地体岩石学与构造学[M].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 索书田等著, 1993
  • [10] U-Pb zircon age of the foliated garnet-bearing granites in western Dabie Mountains, central China .2 ZHANG H F,ZHONG Z Q,GAO S,et al.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