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红枫湖水体叶绿素a的分布与磷循环

被引:13
作者
商立海 [1 ]
李秋华 [1 ,2 ]
邱华北 [1 ,3 ]
仇广乐 [1 ]
李广辉 [1 ]
冯新斌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 贵州师范大学贵州省山地环境信息系统和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
[3] 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关键词
红枫湖; N; P; 叶绿素a; 费克第一定律;
D O I
10.13292/j.1000-4890.2011.0139
中图分类号
X524 [湖泊、水库];
学科分类号
0815 ;
摘要
于2009年8月(夏季)和2010年1月(冬季)在贵州红枫湖采集了分层湖水和分层沉积物样品,分析了湖水样品的总N(TN)、总P(TP)及叶绿素a(Chl-a)含量,结果表明,湖水TN含量在2个季节无明显变化,平均含量为1.58±0.73 mg.L-1,湖水TP含量夏季(0.091±0.070 mg.L-1)高于冬季(0.026±0.055 mg.L-1)。夏季湖水在8 m处有季节性分层,下层湖水TN、TP含量高于上层;夏季湖水Chl-a主要集中在上层,上层平均含量为33.2±13.0 mg.m-3,冬季湖水Chl-a平均含量为11.1±3.7 mg.m-3,分析发现,湖水上层(8 m)Chl-a与TP有明显的线性相关关系(r=0.965,P<0.01),表明红枫湖富营养化主要受P元素限制。沉积物孔隙水中的溶解态P(DP)浓度和湖水的磷酸盐(PO34--P)浓度比上覆水体高,具有向上扩散的趋势,利用费克第一定律计算了沉积物向上覆水体的释P速率,发现夏季沉积物向上覆水体释P速率高于冬季,可能主要是由于夏季湖水底层的还原环境下沉积物表层的早期成岩作用生成磷酸盐进入孔隙水而促进了沉积物向上覆水体释放P。根据通量释放结果估算了全湖沉积物向水体的释P通量,约为每年5.0±5.6。t红枫湖富营养化受P控制,沉积物向水体有很大的释放P的潜力,是湖水P的重要内源,严格控制流域的外源输入才能彻底治理该湖的富营养化。
引用
收藏
页码:1023 / 1030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31 条
[1]   贵州省湖库污染现状和湖库富营养化控制对策 [J].
姜平 .
贵州环保科技, 2004, (S1) :1-6
[2]   地表水浮游植物叶绿素a测定方法比较研究 [J].
翁笑艳 ;
林美爱 ;
严颖 .
中国环境监测, 2009, 25 (03) :36-38+76
[3]   红枫湖特征污染物变化趋势分析 [J].
吴红 ;
严军 .
中国环境监测, 2009, 25 (03) :90-93
[4]   富营养化治理应放宽控氮、集中控磷 [J].
王海军 ;
王洪铸 .
自然科学进展, 2009, 19 (06) :599-604
[5]   河流筑坝拦截的水环境响应——来自地球化学的视角 [J].
刘丛强 ;
汪福顺 ;
王雨春 ;
王宝利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 2009, (04) :384-396
[6]   武汉南湖水体及沉积物不同形态磷的季节变化 [J].
杨学芬 ;
熊邦喜 ;
杨明生 .
应用生态学报, 2008, (09) :2029-2034
[7]   海河沉积物中磷释放的模拟研究 [J].
孙淑娟 ;
黄岁 .
环境科学研究, 2008, (04) :126-131
[8]   桑沟湾养殖海区沉积物-海水界面氮、磷营养盐的通量 [J].
蔡立胜 ;
方建光 ;
董双林 .
海洋水产研究, 2004, (04) :57-64
[9]   红枫湖百花湖水质及浮游植物的变化 [J].
吴沿友 ;
李萍萍 ;
王宝利 ;
刘丛强 ;
何梅 ;
陈椽 .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4, (04) :745-747
[10]   贵州红枫湖沉积物磷赋存形态及沉积历史 [J].
王雨春 ;
马梅 ;
万国江 ;
刘丛强 ;
尹澄清 .
湖泊科学, 2004, (01) :2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