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红枫湖水体叶绿素a的分布与磷循环

被引:13
作者
商立海 [1 ]
李秋华 [1 ,2 ]
邱华北 [1 ,3 ]
仇广乐 [1 ]
李广辉 [1 ]
冯新斌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 贵州师范大学贵州省山地环境信息系统和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
[3] 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关键词
红枫湖; N; P; 叶绿素a; 费克第一定律;
D O I
10.13292/j.1000-4890.2011.0139
中图分类号
X524 [湖泊、水库];
学科分类号
0815 ;
摘要
于2009年8月(夏季)和2010年1月(冬季)在贵州红枫湖采集了分层湖水和分层沉积物样品,分析了湖水样品的总N(TN)、总P(TP)及叶绿素a(Chl-a)含量,结果表明,湖水TN含量在2个季节无明显变化,平均含量为1.58±0.73 mg.L-1,湖水TP含量夏季(0.091±0.070 mg.L-1)高于冬季(0.026±0.055 mg.L-1)。夏季湖水在8 m处有季节性分层,下层湖水TN、TP含量高于上层;夏季湖水Chl-a主要集中在上层,上层平均含量为33.2±13.0 mg.m-3,冬季湖水Chl-a平均含量为11.1±3.7 mg.m-3,分析发现,湖水上层(8 m)Chl-a与TP有明显的线性相关关系(r=0.965,P<0.01),表明红枫湖富营养化主要受P元素限制。沉积物孔隙水中的溶解态P(DP)浓度和湖水的磷酸盐(PO34--P)浓度比上覆水体高,具有向上扩散的趋势,利用费克第一定律计算了沉积物向上覆水体的释P速率,发现夏季沉积物向上覆水体释P速率高于冬季,可能主要是由于夏季湖水底层的还原环境下沉积物表层的早期成岩作用生成磷酸盐进入孔隙水而促进了沉积物向上覆水体释放P。根据通量释放结果估算了全湖沉积物向水体的释P通量,约为每年5.0±5.6。t红枫湖富营养化受P控制,沉积物向水体有很大的释放P的潜力,是湖水P的重要内源,严格控制流域的外源输入才能彻底治理该湖的富营养化。
引用
收藏
页码:1023 / 1030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31 条
[21]   太湖水土界面氮磷释放通量的流动培养研究 [J].
徐徽 ;
张路 ;
商景阁 ;
代静玉 ;
范成新 .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09, 25 (04) :66-71
[22]  
Diffusion of ions in sea water and in deep-sea sediments. Li Y H, Gregory S.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 1974
[23]  
The Sea,Ideas and Observations on Progress in the Studyof the Seas.Vol.2,The Composition of Sea-water Com-parative and Descriptive Oceanography. Redfield AC,Ketchum BH,Richards FA. Inter-science Publishers . 1963
[24]  
贵州红枫湖,百花湖沉积物-水界面营养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作用. 王雨春.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 2001
[25]  
Eutrophication of Waters,Monitoring,Assessment andControl.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Development(OECD) . 2006
[26]   环境因子及沉水植物对底泥磷释放的影响研究 [J].
蔡景波 ;
丁学锋 ;
彭红云 ;
常会庆 ;
杨肖娥 ;
濮培民 .
水土保持学报, 2007, (02) :151-154
[27]   太湖沉积物-水界面生源要素迁移机制及定量化——2.磷释放的热力学机制及源-汇转换 [J].
范成新 ;
张路 ;
包先明 ;
尤本胜 ;
钟继承 ;
王建军 ;
丁士明 .
湖泊科学, 2006, (03) :207-217
[28]   南宁市南湖沉积物磷释放的研究 [J].
陈家宝 ;
刘文炜 ;
梁雪强 ;
范宇航 .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 (03) :69-73
[29]   河口滨岸潮滩沉积物-水界面N、P的扩散通量 [J].
刘敏 ;
侯立军 ;
许世远 ;
张斌亮 ;
欧冬妮 ;
不详 .
海洋环境科学 , 2001, (03) :19-23
[30]   湖泊沉积物氮磷内源负荷模拟 [J].
范成新 ;
张路 ;
杨龙元 ;
黄文钰 ;
许朋柱 .
海洋与湖沼, 2002, (04) :370-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