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团聚体与颗粒中碳、氮含量及腐殖质组成的比较

被引:16
作者
窦森 [1 ]
郝翔翔 [1 ,2 ]
机构
[1] 吉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2]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关键词
黑土; 团聚体; 颗粒; 腐殖质组成; 胡敏素组成; 腐殖质形成;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3 [土壤化学、土壤物理化学];
学科分类号
0903 ; 090301 ;
摘要
【目的】研究黑土不同粒级团聚体和颗粒中的碳、氮及腐殖质组分含量,并分析、比较土壤团聚体与土壤颗粒中腐殖质相互关系。【方法】以黑土区连续9年的耕作试验为平台,采用湿筛法分离土壤团聚体,超声波方法分离土壤颗粒,分别测定不同粒级团聚体和土壤颗粒中的碳、氮、胡敏酸(HA)、富里酸(FA)、铁结合胡敏素(Hi)、黏粒结合胡敏素(Hc)和不溶性胡敏素(Hr)的含量。【结果】>53μm粒级颗粒中的碳、氮以及HA、FA、Hi和Hc的含量明显低于<53μm粒级颗粒,而>53μm和<53μm粒级团聚体中的碳、氮以及HA、FA、Hi和Hc的含量则基本处于同一水平。因此,形成团聚体的过程,弱化了粒级之间有机质的差异。相同粒级比较,在>53μm粒级中,团聚体比颗粒含有更多的腐殖质,且PQ值和腐殖质化程度大于颗粒;但在<53μm粒级中,团聚体和颗粒中腐殖质的含量和PQ值则处于同一水平,说明在较大粒级中,由于同样也包含了小颗粒的作用,强化了团聚体与颗粒中有机质的差异。【结论】土壤团聚体与土壤颗粒中碳、氮以及腐殖质各组分含量随粒级变化的规律存在着明显差异。不同粒级土壤颗粒中有机质的含量差异及其腐殖化程度差异会随着团聚化作用减弱。
引用
收藏
页码:970 / 977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土壤团聚体中有机质研究进展 [J].
窦森 ;
李凯 ;
关松 .
土壤学报, 2011, 48 (02) :412-418
[2]   免耕对东北黑土水稳性团聚体中有机碳分配的短期效应 [J].
梁爱珍 ;
杨学明 ;
张晓平 ;
申艳 ;
时秀焕 ;
范如芹 ;
方华军 .
中国农业科学, 2009, 42 (08) :2801-2808
[3]   不同利用方式旱地红壤水稳性团聚体及其碳、氮、磷分布特征 [J].
刘晓利 ;
何园球 ;
李成亮 ;
姜灿烂 ;
陈平帮 .
土壤学报, 2009, 46 (02) :255-262
[4]   土壤有机碳稳定机制研究进展 [J].
刘满强 ;
胡锋 ;
陈小云 .
生态学报, 2007, (06) :2642-2650
[5]   垄作免耕下紫色水稻土有机碳的分布特征 [J].
唐晓红 ;
邵景安 ;
黄雪夏 ;
魏朝富 ;
谢德体 ;
潘根兴 .
土壤学报, 2007, (02) :235-243
[6]   土壤团聚体形成与稳定机制及影响因素 [J].
王清奎 ;
汪思龙 .
土壤通报, 2005, (03) :415-421
[7]   土壤有机质概念和分组技术研究进展 [J].
武天云 ;
Jeff J.Schoenau ;
李凤民 ;
钱佩源 ;
张树清 ;
Sukhadev S.Malhi ;
王方 .
应用生态学报, 2004, (04) :717-722
[8]   不同肥力黑土、棕壤微团聚体组成及其胶结物质的研究 [J].
关连珠 ;
张伯泉 ;
颜丽 .
土壤学报, 1991, (03) :260-267
[9]  
Distribution of organic and humic carbon in wet-sieved aggregates of different soils under long-term fertilization experiment[J] . E. Lugato,G. Simonetti,F. Morari,S. Nardi,A. Berti,L. Giardini.Geoderma . 2010 (3)
[10]  
Changes in carbon and nitrogen in soil particle-size fractions along a grassland restoration chronosequence in northern China[J] . Nianpeng He,Ling Wu,Yuesi Wang,Xingguo Han.Geoderma . 2009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