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油气分布的不均一性(Ⅰ)——非均质控油理论的由来

被引:58
作者
林承焰
谭丽娟
于翠玲
机构
[1] 中国石油大学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
关键词
油气不均一分布; 储层非均质性; 岩性油气藏; 复杂油气藏; 控藏理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在概述了油气成藏理论和油气分布规律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首次系统总结了岩性油气藏发育区的油气不均一分布特征,详细论述了油气不均一分布的影响因素及其成因机制。油气不均一分布具有层次性,不同层次的油气不均一分布的主控因素也有所不同:沉积凹陷的油气分布不均一性,可以用油源以及圈闭条件来进行解释;沉积凹陷内某一区带(如洼陷带)内部的油气不均一分布,除了受油源和构造条件制约,还明显受到储集条件非均质性的影响;造成区带内单一砂体或油藏内部油气不均一分布的根本原因则是储层非均质性。储层非均质性影响油气成藏、导致油气不均一分布是文章强调的核心思想。油气不均一分布是一种普遍现象和客观规律,尤其对于包括岩性油气藏在内的隐蔽油气藏以及包括古潜山油气藏在内的各种复杂油气藏,这一现象更加明显。油气不均一分布的提出对于岩性油气藏和复杂油气藏的勘探以及高勘探程度区的精细勘探和开发具有启示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16 / 21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27 条
[1]   “相控论”的内涵及其勘探意义 [J].
邹才能 ;
陶士振 ;
薛叔浩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5, (06) :7-12
[2]  
济阳坳陷砂岩透镜体油藏成因机理与模式[J]. 李丕龙,庞雄奇,陈冬霞,张善文,金之钧,姜振学.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4(S1)
[3]   断-压双控流体流动与油气幕式快速成藏 [J].
郝芳 ;
邹华耀 ;
方勇 ;
曾治平 .
石油学报, 2004, (06) :38-43+47
[4]   砂岩透镜体成藏机理 [J].
陈冬霞 ;
庞雄奇 ;
邱楠生 ;
姜振学 ;
张俊 .
地球科学, 2004, (04) :483-488
[5]   富油气凹陷“满凹含油”论——内涵与意义 [J].
赵文智 ;
邹才能 ;
汪泽成 ;
李建忠 ;
李明 ;
牛嘉玉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4, (02) :5-13
[6]   济阳坳陷透镜状砂岩成藏模拟实验 [J].
姜振学 ;
陈冬霞 ;
苗胜 ;
曾溅辉 ;
邱楠生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3, (03) :223-227
[7]   岩性油藏三元成因模式及初步应用 [J].
陈冬霞 ;
庞雄奇 ;
翁庆萍 ;
姜振学 ;
张俊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3, (03) :228-232
[8]   应用坡折带理论寻找隐蔽油气藏 [J].
张善文 ;
王英民 ;
李群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3, (03) :5-7
[9]   渗透率级差对透镜状砂体成藏的控制模式 [J].
邱楠生 ;
万晓龙 ;
金之钧 ;
曾溅辉 ;
张善文 ;
姜振学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3, (03) :48-52
[10]   层间干扰与油气差异充注 [J].
吴胜和 ;
曾溅辉 ;
林双运 ;
郭燕华 ;
不详 .
石油实验地质 , 2003, (03) :285-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