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免耕和稻草还田对土壤腐殖质和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被引:24
作者
区惠平 [1 ]
何明菊 [1 ]
黄景 [1 ]
朱桂玉 [1 ]
顾明华 [1 ,2 ]
黎晓峰 [1 ,2 ]
沈方科 [1 ,2 ]
机构
[1] 广西大学农学院
[2] 不详
关键词
稻田; 免耕; 稻草还田; 腐殖质; 微生物活性;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41.4 [堆肥、沤肥];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为了阐明免耕和稻草还田土壤固碳机制,研究了无稻草还田免耕(NT)、无稻草还田常耕(CT)、稻草还田免耕(NTS)和稻草还田常耕(CTS)对水稻不同生育期不同土层(0—5,5—12,12—20 cm)土壤腐殖质形态、含量及微生物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免耕(NT和NTS)处理显著增加0—5 cm土层土壤游离松结态、联结态和稳紧结态腐殖质含量和游离松结态腐殖质占总腐殖质的比例,且免耕对土壤各结合态腐殖质含量的影响程度有随生育期的推后而增加的趋势;5—12cm和12—20cm土层土壤各结合态腐殖质含量和0—20cm各土层微生物活性有减少趋势;在水稻分蘖期免耕对微生物活性影响很弱,在水稻拔节—灌浆期免耕处理显著降低5—12cm土层土壤微生物活性,相反,免耕却增加水稻成熟期0—5cm土层的微生物活性;另一方面,稻草还田(CTS和NTS)显著提高土壤各结合态腐殖质含量,尤其是0—5cm土层、游离松结态腐殖质及水稻生育后期;CTS处理显著增加分蘖期—孕穗期0—20cm土层的呼吸强度,而稻草还田显著增加孕穗期—成熟期0—5cm土层的纤维素分解强度。可见,通过增加土壤腐殖质含量和各结合态腐殖质含量并改变微生物活性免耕有利于表土层碳的固定作用,而免耕与稻草还田相结合更有利于土壤碳的积累。
引用
收藏
页码:6812 / 6820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2 条
  • [1] 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对直播稻产量及稻田土壤碳固定的影响
    段华平
    牛永志
    李凤博
    卞新民
    [J]. 江苏农业学报, 2009, (03) : 706 - 708
  • [2] 甜玉米/白三叶草秸秆还田的碳氮矿化研究
    朱春茂
    李志芳
    吴文良
    杨培珠
    [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9, 17 (03) : 423 - 428
  • [3] 少免耕模式对土壤呼吸的影响
    江晓东
    迟淑筠
    宁堂原
    李增嘉
    [J]. 水土保持学报 , 2009, (02) : 253 - 256
  • [4] 三种南方典型水稻土长期试验下有机碳积累机制研究Ⅱ.团聚体内有机碳的化学结合机制
    周萍
    宋国菡
    潘根兴
    李恋卿
    张旭辉
    [J]. 土壤学报, 2009, 46 (02) : 263 - 273
  • [5] 添加不同养分培养下水稻土微生物呼吸和群落功能多样性变化
    刘明
    李忠佩
    路磊
    车玉萍
    [J]. 中国农业科学, 2009, 42 (03) : 1108 - 1115
  • [6] 南方三种典型水稻土长期试验下有机碳积累机制研究 Ⅰ.团聚体物理保护作用
    周萍
    宋国菡
    潘根兴
    李恋卿
    张旭辉
    [J]. 土壤学报, 2008, 45 (06) : 1063 - 1071
  • [7] 耕作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
    宋明伟
    李爱宗
    蔡立群
    张仁陟
    [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8, (02) : 622 - 626
  • [8] 双季稻区保护性耕作下土壤有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的研究
    李琳
    伍芬琳
    张海林
    陈阜
    [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8, (01) : 248 - 253
  • [9] Changes in topsoil organic carbon of croplands in mainland China over the last two decades
    Huang Yao
    Sun Wenjuan
    [J].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6, 51 (15): : 1785 - 1803
  • [10] 耕作方式对耕层黑土有机碳库储量的短期影响
    梁爱珍
    张晓平
    杨学明
    CFDrury
    [J]. 中国农业科学, 2006, (06) : 1287 - 1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