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秸秆生物炭对土壤无机氮素淋失风险的影响研究

被引:54
作者
盖霞普
刘宏斌
翟丽梅
王洪媛
机构
[1]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农业部面源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生物炭; 铵态氮; 硝态氮; 氮淋失; 土柱淋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144 [环境地理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采用室内土柱模拟淋溶方法,研究生物炭对不同土层土壤淋溶液体积以及铵态氮(NH+4-N)和硝态氮(NO-3-N)淋失量的影响。实验所用的生物炭以玉米秸秆(炭化温度500℃)为原料制成,分别按照炭土质量比0(T1)、1%(T2)、2%(T3)和4%(T4)施用于褐潮土中。结果表明:淋溶实验过程中,淋溶初期生物炭对土壤NH+4-N和NO-3-N的固持作用比较明显,且对NH+4-N的固持主要发生在0~10 cm土层,而对NO-3-N的固持主要发生在10~40 cm;生物炭能够有效增加土壤的持水能力,与不添加生物炭处理(T1)相比,T2、T3、T4处理的土柱累积淋溶液体积分别减少了10%、20%、26%,无机氮素淋失量显著降低,分别减少27%、48%、61%;无机氮素淋失量的减少主要来自NO-3-N,相对于不添加生物炭处理,T2、T3、T4处理NO-3-N累积淋失量分别为62.4、44.4、34.5 mg,分别减少了28%、49%、58%。总的来说,土壤中添加玉米秸秆生物炭能够有效降低土壤无机氮素的淋失风险。
引用
收藏
页码:310 / 318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7 条
[1]   旱地土壤施用生物炭减少土壤氮损失及提高氮素利用率 [J].
高德才 ;
张蕾 ;
刘强 ;
荣湘民 ;
张玉平 ;
田昌 .
农业工程学报, 2014, 30 (06) :54-61
[2]   室内模拟:生物炭对白浆土和黑土中氮素淋溶的影响 [J].
张千丰 ;
元野 ;
刘居东 ;
王光华 .
土壤与作物, 2013, 2 (02) :88-96
[3]   片麻岩新成土中氮素淋溶迁移的模拟研究 [J].
赵斌 ;
王红 ;
周大迈 ;
张爱军 ;
张瑞芳 .
水土保持学报 , 2013, (01) :17-21+70
[4]   外源生物质炭对土壤中铵态氮素滞留效应的影响 [J].
刘玮晶 ;
刘烨 ;
高晓荔 ;
杨旻 ;
王英惠 ;
代静玉 .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2, 31 (05) :962-968
[5]   生物炭对黄壤中氮淋溶影响:室内土柱模拟 [J].
邢英 ;
李心清 ;
王兵 ;
周志红 ;
程红光 ;
程建中 ;
房彬 .
生态学杂志, 2011, 30 (11) :2483-2488
[6]   生物炭对土壤肥料的作用及未来研究 [J].
何绪生 ;
张树清 ;
佘雕 ;
耿增超 ;
高海英 .
中国农学通报, 2011, (15) :16-25
[7]   秸秆生物质炭土地利用的环境效益研究 [J].
花莉 ;
张成 ;
马宏瑞 ;
余旺 .
生态环境学报, 2010, 19 (10) :2489-2492
[8]   土壤硝态氮淋溶及氮素利用研究进展 [J].
串丽敏 ;
赵同科 ;
安志装 ;
杜连凤 ;
李顺江 ;
马礼 .
中国农学通报, 2010, 26 (11) :200-205
[9]   DMPP对氮素垂直迁移转化及淋溶损失的影响 [J].
俞巧钢 ;
陈英旭 ;
张秋玲 ;
梁新强 ;
李华 ;
张志剑 .
环境科学, 2007, (04) :4813-4818
[10]   用毛细吸渗原理快速测量土壤田间持水量的研究 [J].
江培福 ;
雷廷武 ;
刘晓辉 ;
武阳 ;
李鑫 ;
王全九 .
农业工程学报, 2006, (07)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