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灌溉方式冬小麦农田生态系统碳平衡研究

被引:25
作者
牛海生
李大平
张娜
郝维维
徐文修
张娜
张洋
赵有来
胡春辉
机构
[1] 新疆农业大学
关键词
冬小麦; 农田生态系统; 碳平衡; 滴灌; 漫灌;
D O I
10.16258/j.cnki.1674-5906.2014.05.023
中图分类号
S512.11 [];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全球气候变暖趋势明显,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研究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而农田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农田生态系统是受人类强烈调节与控制的复合系统,其碳循环受各类农作措施的影响极大。新疆地处干旱区,水分条件是农田碳循环的最重要限制因子。为此,分析不同灌溉方式对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l)农田生态系统碳平衡的影响,从而提出有利于新疆冬小麦生产的固碳减排的灌溉方式。试验于2012—2013年在伊宁县科技示范园冬小麦试验田进行,选择伊农18冬小麦品种为供试材料,确定滴灌和漫灌为两个试验主因子并设置小区。试验自冬小麦返青开始至完全成熟结束,期间平均每7天采1次样,其中用典型样株法采集小麦植株,分根、茎、叶等不同器官单独烘干测定植株固碳量;用静态钠石灰吸收法测定冬小麦土壤呼吸;收集整理已发表国内外文献中的各类碳排放参数确定本研究中所需参数;采用王小彬的碳平衡计算方法分析不同灌溉方式农田生态系统碳平衡,据此对滴灌和漫灌两种灌溉方式的冬麦农田作物生物量固碳、土壤碳排放量和作物生产过程中物质投入的间接碳排放量,以及两种灌溉方式下冬麦农田生态系统净碳值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滴灌条件下冬麦农田生态系统小麦的固碳量、土壤碳排放总量分别比漫灌小麦的高出15.38%和11.43%,冬小麦穗是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而农业生产资料排碳总量比漫灌少排3.88%;但无论是滴灌还是漫灌,耗电碳排放量均占农业生产资料碳排放总量的59%以上,是农业生产资料碳排放的第一大来源。两种灌溉方式下冬小麦田生态系统的净碳值均呈现出固碳并存在显著差异(p<0.01),且滴灌冬麦农田生态系统净碳值比漫灌高25.39%。因此,新疆冬小麦生产中采用滴灌方式更有利于农田生态系统的固碳,并且改变灌溉电能生产方式将会进一步减少农田生态系统的碳排放。
引用
收藏
页码:749 / 755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不同氮水平下夏玉米农田土壤呼吸动态变化及碳平衡研究 [J].
李银坤 ;
陈敏鹏 ;
夏旭 ;
梅旭荣 ;
李昊儒 ;
郝卫平 .
生态环境学报, 2013, 22 (01) :18-24
[2]   东北黑土区旱作农田土壤CO2排放规律 [J].
宋秋来 ;
赵泽松 ;
龚振平 ;
马春梅 ;
董守坤 ;
姚玉波 ;
闫超 .
农业工程学报, 2012, 28 (23) :200-207
[3]   干旱区灌溉及施肥措施下棉田土壤的呼吸特征 [J].
张前兵 ;
杨玲 ;
孙兵 ;
张旺锋 ;
罗宏海 ;
张亚黎 ;
王进 .
农业工程学报, 2012, 28 (14) :77-84
[4]   北京市主要农作模式的碳效益分析 [J].
卢小宏 ;
黄晶 ;
史磊刚 ;
陈阜 .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12, 17 (02) :48-53
[5]   膜下滴灌对新疆棉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土壤异氧呼吸和CO净交换通量的影响 [J].
李志国 ;
张润花 ;
赖冬梅 ;
闫正跃 ;
姜黎 ;
田长彦 .
应用生态学报 , 2012, (04) :1018-1024
[6]   小麦-玉米-大豆轮作下黑土农田土壤呼吸与碳平衡 [J].
梁尧 ;
韩晓增 ;
乔云发 ;
李禄军 ;
尤孟阳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2, (04) :395-401
[7]   膜下滴灌对土壤CO与CH浓度的影响 [J].
陶丽佳 ;
王凤新 ;
顾小小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2, (03) :330-336
[8]   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种植模式碳足迹研究 [J].
史磊刚 ;
陈阜 ;
孔凡磊 ;
范士超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 21 (09) :93-98
[9]   旱地农田不同耕作系统的能量/碳平衡 [J].
王小彬 ;
王燕 ;
代快 ;
武雪萍 ;
赵全胜 ;
张丁辰 ;
冯宗会 ;
蔡典雄 .
生态学报, 2011, 31 (16) :4638-4652
[10]   不同灌水下复合肥对冬小麦产量及农田净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影响 [J].
周立峰 ;
冯浩 .
农业工程学报, 2011, 27 (07) :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