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恕”与“通情”——两种人际认知方式的过程与特征

被引:11
作者
景怀斌
机构
[1]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副教授
关键词
忠恕; 通情; 人际关系;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B842.1 [认知];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忠恕”是中国文化中的概念,“通情”则多见于西方心理学。“忠恕”实质为“推己及人”,“通情”实际上是“推人及人”。“忠恕”过程是意义认知过程,“通情”则为情感体验过程,在现实生活中同时运用它们才能达到准确、恰当的人际认知和互动。
引用
收藏
页码:38 / 46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关于孔子忠恕思想的界说问题 [J].
冯浩菲 .
孔子研究, 2003, (04) :58-64
[2]   忠恕之道不可作积极表述论 [J].
李景林 .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 (03) :1-4
[3]   我们和你们 [J].
赵汀阳 .
哲学研究, 2000, (02) :25-34+78
[4]   从当代新儒家观点看世界伦理 [J].
刘述先 .
中国哲学史, 1999, (04) :74-83
[5]   家庭、国家与世界:全球伦理的现代儒学探索 [J].
杜维明 ;
张友云 .
国外社会科学, 1999, (05) :6-14
[6]  
心理意义实在论[M]. 广东人民出版社 , 景怀斌著, 1999
[7]  
冯友兰集[M]. 群言出版社 , 冯友兰著, 1993
[8]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Empathy in Aggressive Boys: Implications for Counseling[J] . Zipora Shechtman.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the Advancement of Counselling . 2002 (4)
[9]  
The Origins and Social Significance of Empathy-Related Responding. A Review of Empathy and Moral Development: Implications for Caring and Justice by M. L. Hoffman[J] . Nancy Eisenberg,Amanda Sheffield Morris.Social Justice Research . 200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