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山中段山前带构造变形历史与物理模拟

被引:9
作者
杨长清 [1 ]
刘树根 [2 ]
于福生 [3 ]
机构
[1] 国土资源部海洋油气资源与环境地质重点实验室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2] 成都理工大学
[3] 中国石油大学
关键词
构造物理模拟; 构造变形过程; 变形样式; 龙门山构造带;
D O I
10.19719/j.cnki.1001-6872.2011.02.009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龙门山冲断构造带具有NE分带、EW分段的构造变形特征。龙门山构造带中段逆冲推覆带是以出露彭灌杂岩及其前缘发育飞来峰为典型特征,变形以倾向北西的紧闭倒转-同斜褶皱为主;推覆-滑覆带变形强烈,发育一系列叠瓦状逆冲断层及相关的褶皱,及一系列由泥盆系至下三叠统碳酸盐岩构成的飞来峰,地腹发育厚皮构造,以叠瓦冲断构造为主;而前陆坳陷变形较弱,地表主要为SE倾伏的单斜,地腹则发育断层相关褶皱。通过构造物理模拟认为:1)龙门山中段构造变形受力边界主应力与断裂走向间的锐夹角为70°;2)变形样式总体为双滑脱层所控制的分层滑脱垂向叠加构造组合;3)构造变形过程具有3个阶段,早期须家河组沉积之后产生的滑脱断层垂向叠加,中期在遂宁组沉积期间和晚期在蓬莱镇组沉积期间及其后,发生滑脱断层垂向叠加,且控制沉积。
引用
收藏
页码:61 / 65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Three-dimensional laboratory modelling of rifting:: application to the Baikal Rift, Russia [J].
Chemenda, A ;
Déverchère, J ;
Calais, E .
TECTONOPHYSICS, 2002, 356 (04) :253-273
[2]  
盆地构造研究中的砂箱模拟实验方法.[M].周建勋等著;.地震出版社.1999,
[3]   龙门山北段构造变形特征与物理模拟 [J].
杨长清 ;
岳全玲 ;
燕继红 ;
于福生 .
断块油气田, 2010, 17 (06) :686-689
[4]   龙门山冲断带分段-分带性构造格局及其差异变形特征 [J].
李智武 ;
刘树根 ;
陈洪德 ;
刘顺 ;
郭兵 ;
田小彬 .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04) :440-454
[5]   龙门山造山带与川西前陆盆地耦合关系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 [J].
杨长清 ;
刘树根 ;
曹波 ;
李书兵 ;
李旻 .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04) :471-476
[6]   龙门山构造带印支期构造递进变形与变形时序 [J].
邓康龄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7, (04) :485-490
[7]   川西龙门山褶皱冲断带分带性变形特征 [J].
金文正 ;
汤良杰 ;
杨克明 ;
万桂梅 ;
吕志洲 ;
余一欣 .
地质学报, 2007, (08) :1072-1080
[8]   前陆冲断带构造-沉积响应研究进展 [J].
佟殿君 ;
阳怀中 ;
吴梅莲 ;
任亚平 .
断块油气田, 2006, (01) :1-3+89
[9]   龙门山逆冲推覆带构造特征及勘探潜力分析 [J].
杨克明 ;
朱彤 ;
何鲤 .
石油实验地质, 2003, (06) :685-693+700
[10]   中国西部盆山系统的耦合关系及其动力学模式——以龙门山造山带—川西前陆盆地系统为例 [J].
刘树根 ;
罗志立 ;
赵锡奎 ;
徐国盛 ;
王国芝 ;
张成江 .
地质学报, 2003, (02) :177-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