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龙门山褶皱冲断带分带性变形特征

被引:96
作者
金文正 [1 ]
汤良杰 [1 ]
杨克明 [2 ]
万桂梅 [1 ]
吕志洲 [2 ]
余一欣 [1 ]
机构
[1] 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南分公司
关键词
分带性变形; 松潘-甘孜构造带; 基底卷入冲断带; 前陆坳陷带; 龙门山褶皱冲断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2 [];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通过野外地质考察和地震资料解释,将龙门山褶皱冲断带划分为5个构造带,即青川-茂汶断裂以西为松潘-甘孜构造带,青川-茂汶断裂与北川-映秀断裂之间为韧性变形带,北川-映秀断裂与马角坝-通济场-双石断裂之间为基底卷入冲断带,马角坝-通济场-双石断裂与广元-关口-大邑断裂之间为前缘-褶皱冲断带,广元-关口-大邑断裂以东为前陆坳陷带,在构造变形特征上,各条断裂在演化上具有前展式特征,在松潘-甘孜构造带和韧性变形带构造变形强烈,形成推覆构造带等构造变形样式,在前缘-褶皱冲断带和前陆坳陷带,变形强度较弱,形成背冲断块或断层相关褶皱等构造,西北部区域的变形表现为塑性变形特征,向南东方向渐变为塑-脆性变形和脆性变形,在剖面上各条断裂所形成的深度向盆地方向逐渐递减。龙门山褶皱冲断带的分带性变形特征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这些因素主要有板块构造背景的决定作用、多套滑脱层的控制作用和岩性因素的制约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1072 / 1080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论龙门山飞来峰群 [J].
韩建辉 .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2006, (01) :55-59
[2]   库车前陆褶皱—冲断带盐构造差异变形和分段性特征探讨 [J].
汤良杰 ;
李京昌 ;
余一欣 ;
王清华 ;
杨文静 ;
谢会文 ;
陈书平 ;
彭更新 .
地质学报, 2006, (03) :313-320
[3]   龙门山前陆褶皱冲断带的平衡剖面分析 [J].
陈竹新 ;
贾东 ;
张惬 ;
魏国齐 ;
李本亮 ;
魏东涛 ;
沈扬 .
地质学报, 2005, (01) :38-45
[4]   龙门山造山带—川西前陆盆地系统形成的动力学模式及模拟研究 [J].
刘树根 ;
罗志立 ;
赵锡奎 ;
乐光禹 ;
刘顺 ;
李天斌 ;
宋鸿彪 ;
不详 .
石油实验地质 , 2003, (05) :432-438
[5]   中国西部盆山系统的耦合关系及其动力学模式——以龙门山造山带—川西前陆盆地系统为例 [J].
刘树根 ;
罗志立 ;
赵锡奎 ;
徐国盛 ;
王国芝 ;
张成江 .
地质学报, 2003, (02) :177-186
[6]   龙门山造山带-川西前陆盆地系统构造事件研究 [J].
刘树根 ;
赵锡奎 ;
罗志立 ;
徐国盛 ;
王国芝 ;
C.J.L.Wilson ;
Dennis Arne .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2001, (03) :221-230
[7]   龙门山造山带构造地层学研究 [J].
李勇 ;
孙爱珍 .
地层学杂志, 2000, (03) :201-206
[8]   库车再生前陆逆冲带的构造特征与成因 [J].
卢华复 ;
陈楚铭 ;
刘志宏 ;
贾东 ;
王国强 ;
贾承造 .
石油学报, 2000, (03) :18-24+108
[9]   再论龙门山飞来峰 [J].
吴山 ;
赵兵 ;
胡新伟 .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1999, (03) :14-17
[10]   龙门山中段推覆构造带构造特征 [J].
胡新伟 ;
邓江红 .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1996, (03) :1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