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山造山带—川西前陆盆地系统形成的动力学模式及模拟研究

被引:52
作者
刘树根
罗志立
赵锡奎
乐光禹
刘顺
李天斌
宋鸿彪
不详
机构
[1] 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2] 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四川 成都
[3] 四川 成都
关键词
陆内俯冲; 盆-山系统; 动力学模式; 龙门山造山带; 川西前陆盆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4.4 [];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民文进一步阐述了龙门山造山带—川西前陆盆地系统的动力学模式,即L—型俯冲模式。通过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进一步证实了L—型俯冲的存在。在龙门山造山带—川西前陆盆地系统的形成演化过程中,深部物质的调整及重力起着重要作用;L—型俯冲发生的动力源来自于地球深部;深部的动力是通过几个主干深大断裂的活动来实现的;主干断裂从深部到浅部错动量有逐渐减小的趋势。塑性软弱层和基于此的滑脱作用在龙门山造山带—川西前陆盆地系统的形成演化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地幔塑性层的水平相对位移,通常大于地壳塑性层的水平相对位移。
引用
收藏
页码:432 / 438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一种新的陆内俯冲类型——龙门山型俯冲成因机制研究 [J].
刘树根 ;
罗志立 ;
曹树恒 .
石油实验地质, 1991, (04) :314-324
[2]   龙门山造山带-川西前陆盆地系统构造事件研究 [J].
刘树根 ;
赵锡奎 ;
罗志立 ;
徐国盛 ;
王国芝 ;
C.J.L.Wilson ;
Dennis Arne .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2001, (03) :221-230
[3]   中国西部盆山系统的耦合关系及其动力学模式——以龙门山造山带—川西前陆盆地系统为例 [J].
刘树根 ;
罗志立 ;
赵锡奎 ;
徐国盛 ;
王国芝 ;
张成江 .
地质学报, 2003, (02) :177-186
[4]   试论中国型(C-型)冲断带及其油气勘探问题 [J].
罗志立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984, (04) :315-324
[5]   四川龙门山冲断带中北段岩石圈结构研究 [J].
刘树根 ;
罗志立 ;
宋鸿彪 ;
曹树恒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990, (01) :86-95
[6]   四川龙门山冲断带(中北段)岩石圈的层圈性和多级滑脱推覆 [J].
刘树根 ;
罗志立 ;
曹树恒 .
四川地质学报, 1990, (03) :145-150
[7]   四川龙门山地区的峨眉地裂运动 [J].
刘树根 ;
罗志立 .
四川地质学报, 1991, (03) :174-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