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国家森林资源清查数据的不同生物量和碳储量估计方法的对比分析

被引:48
作者
曾伟生
陈新云
蒲莹
杨学云
机构
[1] 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
关键词
生物量; 碳储量; 生物量转换因子; 根茎比; 含碳系数; 杉木; 马尾松;
D O I
10.13275/j.cnki.lykxyj.2018.01.008
中图分类号
S718.556 [];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目的]通过对不同生物量和碳储量的估计方法进行对比分析,为确定在国家森林资源清查中生物量和碳储量的具体估计方法提供依据。[方法]以广东省2012年森林资源清查的100个杉木林和80个马尾松林的实测样地资料为基础,利用近年来我国建立的主要树种立木生物量模型,对改进IPCC法、生物量模型法和转换因子连续函数法(即方精云法)3种方法按一元和二元模型共6种方案进行了对比;同时,基于改进IPCC法一元和二元模型的生物量估计值,用平均含碳系数法、组分含碳系数法和固定含碳系数(0.5或0.47)法分别对碳储量进行估计。[结果]用二元生物量模型法得到的杉木林和马尾松林样地的总生物量分别为320 Mg和331 Mg,一元生物量模型法的结果分别相差0.9%和6.2%;改进IPCC法的估计结果,采用二元和一元模型时杉木林分别相差-3.6%和-11.9%,马尾松林分别相差-8.5%和-19.6%;而方精云法的估计结果,采用二元和一元模型时杉木林分别相差6.65倍和6.60倍,马尾松林分别相差-14.3%和-18.0%。平均含碳系数法和组分含碳系数法的碳储量估计结果,杉木林仅相差0.2%,马尾松林相差约0.4%;固定含碳系数法的估计结果因树种而异,对杉木林要低估0.6%5.4%,对马尾松林要低估3.3%9.1%。[结论]对生物量的估计,采用生物量模型法准确性最高,而林木水平的生物量模型其预估精度要高于林分水平的模型;IPCC法是基于材积源的通用方法,将其中的缺省参数改进为可变参数模型,可大大提高方法的适应性;方精云法只是基于IPCC法所建立的林分水平模型在大尺度上的一种具体应用方法,其精度要低于林木水平的生物量模型法,不适于中小尺度应用。对碳储量的估计,采用平均含碳系数法与组分含碳系数法差异很小,但采用固定含碳系数法则误差较大。
引用
收藏
页码:66 / 71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Development of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 of forest biomass and carbon storage in China [J].
Wei-Sheng Zeng .
ForestEcosystems, 2015, 2 (01) :1-10
[2]   基于森林清查资料的乔木林生物量估算方法的比较 [J].
李海奎 ;
赵鹏祥 ;
雷渊才 ;
曾伟生 .
林业科学, 2012, 48 (05) :44-52
[3]   利用线性混合模型和哑变量模型方法建立贵州省通用性生物量方程 [J].
曾伟生 ;
唐守正 ;
夏忠胜 ;
朱松 ;
罗洪章 .
林业科学研究, 2011, 24 (03) :285-291
[4]   利用度量误差模型方法建立相容性立木生物量方程系统 [J].
曾伟生 ;
唐守正 .
林业科学研究, 2010, (06) :797-803
[5]   二元立木材积方程的检验与更新方法探讨 [J].
曾伟生 .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2010, 29 (03) :1-5
[6]   广东省主要树种相对树高曲线模型的研建 [J].
叶金盛 .
广东林业科技, 2006, (01) :26-31
[7]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的植物碳储量和碳密度研究 [J].
王效科 ;
冯宗炜 ;
欧阳志云 .
应用生态学报, 2001, (01) :13-16
[8]   中国森林碳动态及其对全球碳平衡的贡献 [J].
刘国华 ;
傅伯杰 ;
方精云 .
生态学报, 2000, (05) :733-740
[9]   我国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碳贮量和碳平衡 [J].
周玉荣 ;
于振良 ;
赵士洞 .
植物生态学报, 2000, (05) :518-522
[10]   我国森林植被的生物量和净生产量 [J].
方精云 ;
刘国华 ;
徐嵩龄 .
生态学报, 1996, (05) :497-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