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和2006年江淮流域梅雨期暴雨大尺度特征对比分析

被引:10
作者
尹东屏
曾明剑
吴海英
赵凯
孙燕
机构
[1] 江苏省气象台
关键词
副热带高压; 暴雨; 合成; 物理量; 对比分析;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58.121.1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2003年和2006年梅雨期有许多相似之处:出梅日和入梅日一致;副热带高压脊线在15~27°N之间摆动;梅雨期暴雨量集中在淮河流域、洪泽湖周边及里下河地区,但2003年梅雨总量却大于2006年。利用T213分析场资料,采用合成平均对比分析的方法,对2003年和2006年江苏江淮流域梅雨期暴雨在天气形势、热力条件和动力条件等方面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得到:(1)2003年梅雨锋区强于2006年;(2)2003年梅汛期暴雨具有较强盛的水汽输送、涡散度中心重叠、上升气流强盛等有利条件。(3)2003年强对流天气产生的暴雨少于2006年。分析表明,梅雨期梅雨量的增幅与物理量的增量成正比关系。
引用
收藏
页码:70 / 76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9 条
  • [1] 梅雨锋降水带中不同地域大暴雨成因的对比分析
    熊秋芬
    胡江林
    张耀存
    [J]. 气象, 2006, (07) : 72 - 80
  • [2] Q矢量和湿Q矢量在暴雨诊断中的应用比较
    赵桂香
    程麟生
    李新生
    [J]. 气象, 2006, (06) : 25 - 30
  • [3] 浙南梅汛期大暴雨天气分型及诊断分析
    周功铤
    叶子祥
    余贞寿
    [J]. 气象, 2006, (05) : 67 - 73
  • [4] 我国长江中下游梅雨锋暴雨研究的进展
    倪允琪
    周秀骥
    [J]. 气象, 2005, (01) : 9 - 12
  • [5] 非典型梅雨与典型梅雨对比分析
    姚学祥
    王秀文
    李月安
    [J]. 气象, 2004, (11) : 38 - 42
  • [6] 2003年淮河流域梅汛期首场大暴雨成因分析
    王东生
    康志明
    杨克明
    [J]. 气象, 2004, (01) : 16 - 21
  • [7] 1998年梅雨锋的动力热力结构分析
    张小玲
    陶诗言
    张庆云
    [J]. 应用气象学报, 2002, (03) : 257 - 268
  • [8] 1991年江淮流域持续性特大暴雨研究.[M].丁一汇主编;.气象出版社.1993,
  • [9] 中国之暴雨.[M].陶诗言 著.科学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