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坑切梢小蠹对云南松蛀害研究

被引:25
作者
叶辉
机构
[1] 云南大学生态学与地植物学研究所!昆明
关键词
纵坑切梢小蠹; 云南松; 森林害虫;
D O I
10.16380/j.kcxb.1999.04.009
中图分类号
S763.38 [鞘翅目害虫];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在昆明地区,纵坑切梢小蠹TomicuspiniperdaL.表现出枝梢聚集、树干蛀害等重要的行为学特征,形成三种基本蛀害模式。横坑切梢小蠹、蓝色伴生真菌参与了纵坑切梢小蠹危害过程,并在其中发挥积极作用。上述因素的综合影响,加强了纵坑切梢小蠹对云南松Pinusyunnanensis寄主树木的危害能力。
引用
收藏
页码:59 / 65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小蠹虫伴生菌研究概况 [J].
叶辉 .
世界林业研究, 1997, (01) :31-36
[2]   纵坑切梢小蠹蛀梢期生物学研究 [J].
叶辉 .
昆虫学报, 1996, (01) :58-62
[3]   纵坑切梢小蠹蛀梢期空间分布 [J].
叶辉 ;
李隆术 .
昆虫学报, 1994, (03) :311-316
[4]   纵坑切梢小蠹聚集化合物探讨 [J].
叶辉 .
林业科学, 1993, (05) :463-467
[5]   云南纵坑切梢小蠹的扩散危害及防治初报 [J].
牛明德 ;
卢南 .
森林病虫通讯, 1992, (03) :15-16
[6]   纵坑切梢小蠹大发生原因探讨 [J].
叶辉 .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2, (02) :211-215
[7]   松纵坑切梢小蠹的聚散与防治 [J].
赵锦年 ;
陈胜 ;
汤志林 .
林业科技通讯, 1991, (07) :31-33
[8]   纵坑切梢小蠹对云南松危害习性研究 [J].
叶辉 ;
党承林 .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6, (02) :218-222
[9]  
松纵坑切梢小蠹(Blastophaqus piniperda L.)生活史的观察及防治方法的研究[J]. 吉林林业科技. 1977(02)
[10]  
中国经济昆虫志[M]. 科学出版社 , 中国科学院中国动物志编辑委员会 主编, 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