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树替代紫茎泽兰过程中根际微生物群落特征

被引:17
作者
祖元刚 [1 ]
高崇洋 [1 ]
王文杰 [1 ]
杨逢建 [1 ]
刘英 [1 ]
王敏 [1 ]
赵阳国 [2 ]
机构
[1] 东北林业大学森林植物生态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学院
关键词
喜树; 根际微生物; 紫茎泽兰; 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 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tRFLP); 16S rDNA文库;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451.1 [杂草防治理论与方法];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为研究我国重要经济树种喜树根际分泌物对根际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以及喜树在控制林业有害植物紫茎泽兰生物入侵的可行性,采用传统培养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PCR-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tRFLP)和16S rDNA文库相结合对喜树(Ca)、紫茎泽兰(Ea)和二者混栽体系(CE)根际土壤中的真核微生物和真细菌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了比较.计数结果表明,喜树、二者混栽以及紫茎泽兰根际中的真细菌数量依次减少,而真核微生物数量依次增多.PCR-SSCP分析显示,紫茎泽兰根际土壤中真核微生物条带数量(多样性)远高于喜树和混栽根际,对部分条带克隆测序表明喜树根际中Meristolohmanniaspp.为主要优势种群;tRFLP对真细菌结构分析表明,3种根际中真细菌群落多样性丰富,但没有差别,对喜树根际真细菌16S rDNA文库测序比较分析,共包含了10个已分类的门,其中Proteobacteria门为优势菌群,占24.71%(其中δ-Proteobacteria占17.65%),Acidobacteria门占16.47%,Bacteroidetes门占10.59%.另外,色谱分析发现喜树和混栽根际土壤中分别含有较低浓度喜树碱和羟基喜树碱,而紫茎泽兰根际二者均检测不到.由此可见,紫茎泽兰的扩散和蔓延依赖于特有的真核微生物群落结构模式,并不改变真细菌群落的结构,喜树能够通过根系分泌物改变紫茎泽兰根际真核微生物群落结构模式,进而制约其外延.本研究为喜树在紫茎泽兰生物替代中提供了理论基础.
引用
收藏
页码:459 / 467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Differences in native soil ecology associated with invasion of the exotic annual chenopod;<Emphasis Type="Italic"> Halogeton glomeratus</Emphasis>.[J].Jeffrey J. Duda;D. Carl Freeman;John M. Emlen;Jayne Belnap;Stanley G. Kitchen;John C. Zak;Edward Sobek;Mary Tracy;James Montante.Biology and Fertility of Soils.2003, 2
[2]   紫茎泽兰生长发育过程中糖、激素、单宁、黄酮的变化(英文) [J].
祖元刚 ;
陈华峰 ;
王文杰 ;
贾晶 ;
朱磊 ;
张乃静 .
植物研究, 2006, (03) :349-355
[3]   PCR-SSCP技术分析碱度影响下硫酸盐还原反应器中微生物群落动态 [J].
任南琪 ;
赵阳国 ;
王爱杰 ;
高崇洋 ;
商淮湘 ;
刘一威 ;
万春黎 .
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 2006, (01) :51-58
[4]   紫茎泽兰的CO交换特性 [J].
王文杰 ;
祖元刚 ;
孟庆焕 ;
杨逢建 ;
赵则海 ;
曹建国 .
生态学报, 2005, (08) :1898-1907
[5]   紫茎泽兰叶片气体交换的气孔调节特性:对其入侵能力的意义(英文) [J].
祖元刚 ;
王文杰 ;
杨逢建 ;
赵则海 ;
曹建国 .
林业科学, 2005, (03) :25-35
[6]   一个可能的植物入侵机制:入侵种通过改变入侵地土壤微生物群落影响本地种的生长 [J].
于兴军 ;
于丹 ;
卢志军 ;
马克平 .
科学通报, 2005, (09) :896-903
[7]   普通和稀释培养基研究太湖沉积物可培养细菌的多样性 [J].
戴欣 ;
王保军 ;
黄燕 ;
张平 ;
刘双江 .
微生物学报, 2005, (02) :158-162
[8]   改变检测波长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喜树碱和羟基喜树碱的含量 [J].
祖元刚 ;
赵春建 ;
付玉杰 ;
李庆勇 ;
李春英 .
分析化学, 2004, (11) :1441-1444
[9]  
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M].国家环保局《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编委会编;魏复盛主编;.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
[10]  
微生物学实验手册.[M].周德庆 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