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口凹陷沿岸带新生代构造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被引:26
作者
祁鹏 [1 ]
任建业 [1 ,2 ,3 ]
史双双 [1 ]
卢刚臣 [1 ,4 ]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
[2] 中国地质大学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3] 教育部含油气盆地构造研究中心中国地质大学分中心
[4] 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研究院大港分院
关键词
沿岸带; 新生代; 构造特征; 形成机制; 基底走滑; 歧口凹陷;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歧口凹陷沿岸带是一条分隔歧口凹陷陆上和海域不同构造体系的NNE—NE的复杂构造变形带。在其两侧,盆地结构分别表现为半地堑和地堑式。在平面上,自南向北歧口凹陷沿岸带可以分为三个具有明显不同的新生代构造变形组合特征的区段:南部的斜列式走滑变形带,体现为一系列阶梯状展布的张扭断层,同时伴有岩浆活动和滑塌浊积体发育;中部的宽缓挠曲变形带,构造样式简单,地层只有微弱变形,但仍然伴随强烈的火山活动;北部的复杂断裂褶皱带是受基底走滑断层影响而形成的古近纪重力滑脱断层和新近纪花状构造的有机结合体。总体上,沿岸带复杂的构造组合特征是受到深部向北隐没的新生代右旋基底走滑断裂活动的控制,是渤海湾盆地内兰聊断裂通过歧口凹陷时的构造表现。歧口凹陷沿岸带在不同区段的构造变形特征,也造成了不同区段的油气成藏模式的差异性。
引用
收藏
页码:900 / 905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渤海湾盆地变换构造特征及其成藏意义 [J].
杨明慧 .
石油学报, 2009, 30 (06) :816-823
[2]   黄骅坳陷中区新生代断裂系统及其成因分析 [J].
何书 ;
杨桥 ;
漆家福 ;
王家鼎 .
地质科学, 2008, (03) :533-545
[3]   渤海湾盆地及其邻域地区地壳与上地幔层析成像 [J].
张岭 ;
刘劲松 ;
郝天珧 ;
刘建华 ;
胥颐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7, (11) :1444-1455
[4]   歧口凹陷岩性地层油气藏特征及勘探潜力 [J].
蒲秀刚 ;
吴永平 ;
周建生 ;
杨池银 ;
廖前进 ;
周立宏 ;
肖敦清 ;
查明 ;
柳飒 .
石油学报, 2007, (02) :35-39
[5]   黄骅坳陷新生代断裂构造系统研究 [J].
渠芳 ;
陈清华 ;
连承波 ;
郝志伟 ;
张军涛 .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6, (05) :7-10+103
[6]   大港歧口沿岸带前第三系构造体系探讨 [J].
郝银全 ;
潘懋 ;
常毓文 ;
谢培工 .
地球学报, 2005, (03) :223-228
[7]   火成岩岩性识别方法及其应用研究——以大港枣园油田枣35块火成岩油藏为例 [J].
冉启全 ;
胡永乐 ;
任宝生 .
中国海上油气, 2005, (01) :25-30
[8]   大港枣园油田火成岩岩相 [J].
王华崇 ;
冉启全 ;
胡永乐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4, (05) :21-24+49
[9]   黄骅盆地海岸线两侧构造线不连续之成因分析 [J].
樊敬亮 ;
漆家福 ;
高爱华 ;
曾钱帮 ;
不详 .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 2004, (03) :53-57
[10]   渤海湾新生代盆地的两种构造系统及其成因解释 [J].
漆家福 .
中国地质, 2004, (01) :1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