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虾共作模式对涝渍稻田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被引:56
作者
佀国涵 [1 ]
彭成林 [1 ]
徐祥玉 [1 ]
赵书军 [1 ]
徐大兵 [1 ]
袁家富 [1 ]
贾平安 [2 ]
刘军 [3 ]
机构
[1]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土肥研究所
[2] 潜江市农技推广中心
[3] 湖北虾乡食品有限公司
关键词
稻–虾共作模式; 土壤微生物群落; 功能多样性; 土壤肥力;
D O I
10.13758/j.cnki.tr.2016.03.013
中图分类号
S154.3 [土壤微生物学]; S158 [土壤肥力(土壤肥沃性)];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0903 ; 090301 ;
摘要
研究了稻–虾共作模式对涝渍稻田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及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稻–虾共作模式的土壤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值)在0~50 cm土层均高于中稻单作模式,其中在25~50 cm土层中土壤AWCD值达到显著差异。0~25 cm土层,相对于中稻单作模式,稻–虾共作模式的土壤微生物群落Mc Intosh指数显著增加,且其微生物对胺类和酸类的利用率显著提高;而25~50 cm土层,稻–虾共作模式的土壤微生物群落Shannon指数和Mc Intosh指数均显著高于中稻单作模式,其土壤微生物对糖类、醇类和酸类的利用率较中稻单作模式显著提高;主成分分析表明对碳源利用主成分起分异作用的碳源为糖类和酸类。稻–虾共作模式的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在25~50 cm土层显著低于中稻单作模式,其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较中稻单作模式分别下降了41.8%和34.8%,0~25 cm土层不同模式的土壤养分无显著差异。由上可知稻–虾共作模式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的活性以及群落功能多样性,尤其对底层土壤的影响尤为显著,但降低了底层土壤的有机碳和全氮含量。
引用
收藏
页码:503 / 509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2 条
[1]   不同种植年限设施芦笋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研究 [J].
周德平 ;
褚长彬 ;
范洁群 ;
姜震方 ;
吴淑杭 .
土壤, 2014, 46 (06) :1076-1082
[2]   植物源有机物料对果园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J].
程存刚 ;
赵德英 ;
吕德国 ;
姜曼 ;
杜国栋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14, (04) :913-922
[3]   不同植物秸秆腐解特性与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研究 [J].
张红 ;
吕家珑 ;
曹莹菲 ;
徐温新 .
土壤学报, 2014, 51 (04) :743-752
[4]  
不同稻作模式下稻田土壤活性有机碳变化动态[J]. 展茗,曹凑贵,江洋,汪金平,乐丽鑫,蔡明历.应用生态学报. 2010(08)
[5]   绿肥对集约经营毛竹林土壤微生物特性的影响 [J].
徐秋芳 ;
姜培坤 ;
王奇赞 ;
陆贻通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9, 31 (06) :43-48
[6]   淮北平原涝渍兼治的组合排水形式与工程设计 [J].
温季 ;
王全九 ;
郭树龙 ;
郭冬冬 ;
刘汉生 .
西安理工大学学报, 2009, 25 (01) :110-114
[7]   不同植被覆盖对黑土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J].
孟庆杰 ;
许艳丽 ;
李春杰 ;
韩晓增 ;
裴希超 .
生态学杂志, 2008, (07) :1134-1140
[8]   克氏原螯虾掘洞行为研究 [J].
龚世园 ;
李浪平 ;
吕建林 ;
张训蒲 ;
何绪刚 ;
熊传喜 .
淡水渔业, 2007, (06) :3-7
[9]   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转化及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变化 [J].
李忠佩 ;
吴晓晨 ;
陈碧云 .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08) :1712-1721
[10]   江汉平原涝渍地域分异规律研究 [J].
李必华 ;
刘百韬 ;
李正浩 ;
刘章勇 ;
李勇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3, (03) :285-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