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植物秸秆腐解特性与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研究

被引:99
作者
张红 [1 ,2 ]
吕家珑 [1 ,2 ]
曹莹菲 [1 ]
徐温新 [1 ]
机构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中国科学院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2] 农业部西北植物营养与农业环境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长期试验; 残体分解; 土壤微生物;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4.36 [土壤微生物生态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采用网袋法探讨不同秸秆在3个长期试验地的腐解特征,结合Biolog微平板技术,对不同长期试验地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腐解时间的增加,秸秆腐解的变化趋势为烘干秸秆>新鲜秸秆。葡萄园土壤微生物活性高,稳定性好,其次为桃园和农田。农田土壤微生物活性低、稳定性差,不同处理的秸秆在腐解过程中残留率变化较大,而果园土壤微生物活性相对较高、稳定性好,不同处理的秸秆在腐解过程中残留率变化较小。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和土壤温度与土壤微生物群落的三大指数呈极显著相关,且不同秸秆处理的腐解残留率与土壤微生物群落的优势度呈显著负相关,微生物群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秸秆分解的速率。
引用
收藏
页码:743 / 752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对土壤温度、根际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 [J].
杨滨娟 ;
黄国勤 ;
钱海燕 .
土壤学报, 2014, 51 (01) :150-157
[2]   秸秆促腐还田对土壤养分及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J].
马超 ;
周静 ;
刘满强 ;
郑学博 ;
崔键 ;
李辉信 ;
康炳龙 .
土壤学报, 2013, 50 (05) :915-921
[3]   施氮和秸秆还田对小麦-玉米轮作农田硝态氮淋溶的影响 [J].
杨宪龙 ;
路永莉 ;
同延安 ;
林文 ;
梁婷 .
土壤学报, 2013, 50 (03) :564-573
[4]   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质和氮素有效性影响及机制研究进展 [J].
潘剑玲 ;
代万安 ;
尚占环 ;
郭瑞英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3, 21 (05) :526-535
[5]   微生物生态研究中Biolog Eco微平板培养时间对分析结果的影响 [J].
贾夏 ;
董岁明 ;
周春娟 .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2013, (01) :10-19
[6]   田间条件下小麦和玉米秸秆腐解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的变化——BIOLOG分析 [J].
王晓玥 ;
蒋瑀霁 ;
隋跃宇 ;
孙波 .
土壤学报, 2012, 49 (05) :1003-1011
[7]   植物残体分解过程中微生物群落变化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J].
王晓玥 ;
孙波 .
土壤, 2012, 44 (03) :353-359
[8]   油菜秸秆还田腐解变化特征及其培肥土壤的作用 [J].
胡宏祥 ;
程燕 ;
马友华 ;
于学胜 ;
项金霞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012, (03) :297-302
[9]   N标记秸秆在太湖地区水稻土上的氮素矿化特征研究 [J].
闫德智 ;
王德建 ;
张刚 ;
查书平 .
土壤学报, 2012, 49 (01) :77-85
[10]   气候条件和作物对黑土和潮土固氮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J].
董志新 ;
孙波 ;
殷士学 ;
隋跃宇 .
土壤学报, 2012, 49 (01) :13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