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促腐还田对土壤养分及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72
作者
马超 [1 ,2 ]
周静 [1 ]
刘满强 [2 ]
郑学博 [1 ]
崔键 [1 ]
李辉信 [2 ]
康炳龙 [3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2] 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3] 霍邱县宋店乡农业综合服务站
关键词
秸秆还田; 腐秆剂; 土壤养分; 活性有机碳; 碳库管理指数; 砂姜黑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8.3 [土壤肥力与植物];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通过2年的小麦-玉米轮作田间定位试验,设置5个处理:不施肥(CK)、单施化肥(F)、化肥+秸秆(FS)、化肥+秸秆+腐秆剂(FSD)、磷钾肥减施20%(按P2O5和K2O计,与F比较)+秸秆+腐秆剂(F4/5SD),通过分析作物收获后土壤耕层养分、活性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计算土壤不同形态碳素有效率和碳库管理指数等,探讨秸秆促腐还田对沿淮砂姜黑土土壤养分和活性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单施化肥处理相比,常规秸秆还田处理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13.0%、4.6%和10.7%,土壤活性有机碳有效率增加12.0%和11.1%,土壤碳库管理指数提高30.6%;(2)秸秆促腐还田处理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17.4%、40.5%和12.4%,土壤活性有机碳、活性有机碳有效率和可溶性有机碳分别增加12.0%、9.5%和51.3%,土壤碳库管理指数提高了102.3%;(3)土壤碳库管理指数与土壤养分含量、土壤碳素有效率等的相关性较土壤总有机碳含量有显著提高。可见,秸秆促腐还田较常规秸秆还田更利于提高沿淮砂姜黑土土壤养分含量、有机碳中活性组分含量及其有效率和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即使减施磷、钾肥20%,该措施的增肥和培土效果也不会明显下降。
引用
收藏
页码:915 / 921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33 条
[1]   水稻秸秆燃烧对土壤有机质组成的影响研究 [J].
黄兆琴 ;
胡林潮 ;
史明 ;
李学林 ;
代静玉 .
土壤学报, 2012, 49 (01) :60-67
[2]   覆草旱作对稻田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J].
王栋 ;
李辉信 ;
李小红 ;
王静 ;
胡锋 .
中国农业科学 , 2011, (01) :75-83
[3]   秸秆降解菌的筛选及模拟田间应用效果分析 [J].
张庆华 ;
赵新海 ;
李莉 ;
池景良 ;
钟丽娟 ;
徐冲 .
微生物学杂志, 2010, 30 (04) :101-104
[4]   灌溉模式对保护地土壤可溶性有机碳与微生物量碳的影响 [J].
韩琳 ;
张玉龙 ;
金烁 ;
王娇 ;
魏岩岩 ;
崔宁 ;
魏巍 .
中国农业科学, 2010, 43 (08) :1625-1633
[5]   秸秆腐熟剂对土壤微生物及养分的影响 [J].
于建光 ;
常志州 ;
黄红英 ;
叶小梅 ;
马艳 ;
钱玉婷 .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0, 29 (03) :563-570
[6]   低温纤维素降解菌的筛选及其酶学性质初步研究 [J].
张淑红 ;
刘秀花 ;
梁峰 ;
王莉 ;
刘源慧 ;
翟兴礼 ;
赵龙飞 .
微生物学杂志, 2009, 29 (03) :97-100
[7]   秸秆还田和免耕对土壤养分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研究 [J].
陈尚洪 ;
朱钟麟 ;
刘定辉 ;
舒丽 ;
王昌全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8, (04) :806-809
[8]   低磷土壤接种微生物壮秧剂对水稻秧苗吸收氮磷钾的影响 [J].
张彦丽 ;
谷思玉 ;
曾祥书 ;
闫琰 ;
王伟鹏 .
中国农学通报, 2007, (07) :370-374
[9]   不同碳氮比肥料组合对肥料氮生物固定、释放及小麦生长的影响 [J].
唐玉霞 ;
孟春香 ;
贾树龙 ;
王惠敏 ;
刘巧玲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7, (02) :37-40
[10]   长期不同施肥下红壤活性有机质与碳库管理指数变化 [J].
徐明岗 ;
于荣 ;
王伯仁 .
土壤学报, 2006, (05) :723-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