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在行政纠纷中为何偏好信访?

被引:85
作者
张泰苏 [1 ,2 ]
机构
[1] 耶鲁大学历史系
[2] 耶鲁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信访; 行政诉讼; 纠纷解决; 法治文化; 历史传统;
D O I
10.19934/j.cnki.shxyj.2009.03.007
中图分类号
D925.3 [行政诉讼法];
学科分类号
摘要
近些年,中国民众在解决行政纠纷时往往会选择信访,而不进行诉讼。对此现象,学术界主要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信访现象"根本就是民众理性选择的结果,行政诉讼问题过多,效果不如信访。另一种则认为清代的法律文化与1978年以前的新中国历史使当代中国人具有"厌讼"或"信人治不信法治"的历史传统,或叫"路径依赖"。本文认为这两种解释都与现存的证据存在很大出入:首先,信访的效果比诉讼差得多,很少会解决信访者的问题。其次,传统中国社会——尤其在清代和民国——并不很厌讼。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一种新的解释可能:中国民众不选择行政诉讼是因为对这种诉讼的程序感到陌生和排斥。不论古今,中国民众都似乎偏向冲突性较低、法官主导功能较强的诉讼程序和审理方式,而现代的行政诉讼制度因为不允许调解,也许显得过于生硬、冲突性过强,因而使访民产生排斥心理。
引用
收藏
页码:139 / 162+245 +245
页数:25
相关论文
共 24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