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秦岭岷县-宕昌地区洮河和岷江阶地特征对比研究——兼论中国南北构造带在西秦岭的地貌响应

被引:9
作者
郭进京 [1 ]
韩文峰 [1 ]
梁收运 [2 ]
李雪峰 [1 ]
机构
[1] 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土木工程系
[2] 兰州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西秦岭; 洮河; 岷江; 河流阶地; 溯源侵蚀; 南北构造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6 [新构造运动(新构造学)];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西秦岭岷县-宕昌地区位于我国环绕青藏高原东北缘的重力异常和地壳增厚梯度带,同时又位于贺兰-川滇南北构造带与秦岭造山带交汇迭加复合(西秦岭-松潘大陆)构造结内。特殊的大陆动力学环境形成了特定构造-地貌转换区域,区内独特的河流格局和河流地貌研究可以为认识青藏高原东北缘隆升最新过程和南北构造带构造活动的地貌响应提供重要依据。笔者通过对该区洮河和岷江两条河流阶地特征的对比研究,结合区域地貌过程分析,提出在晚更新世中-晚期(30~50kaBP),洮河与岷江曾为同一条河流,笔者称之为古岷江,其中岷县以西现今洮河的临潭-卓尼-岷县段为古岷江上游,而岷县以北洮河的木寨岭南坡-岷县段则为古岷江之支流。30~50kaBP以来地壳快速隆升形成的北北东向分水岭切断了古岷江上下游的水力联系,阻塞了古岷江下泄,且在岷县一带形成汇水盆地,沉积了近30m的河湖相堆积,而后木寨岭南坡-岷县的古岷江的支流溯源侵蚀,切穿了木寨岭分水岭,与西秦岭北坡的洮河水系贯通,逐渐形成现今的河流格局。该地区晚更新世以来形成的北北东向地貌隆起带导致的洮河和岷江水系之间的切断和袭夺,可以解释为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碰撞造成的青藏高原隆升过程中东北缘高原物质向东扩展受到阻挡和南北构造带深部热物质上涌的地貌学响应。
引用
收藏
页码:271 / 278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31 条
[1]   青藏高原东北缘岷县-武都地区构造地貌演化与高原隆升 [J].
郭进京 ;
韩文峰 ;
梁收运 .
中国地质, 2006, (02) :383-392
[2]   西秦岭地区东昆仑-秦岭断裂系晚新生代左旋走滑历史及其向东扩展 [J].
张岳桥 ;
马寅生 ;
杨农 ;
张会平 ;
施炜 .
地球学报, 2005, (01) :1-8
[3]   青藏高原东北缘黄河黑山峡出口段阶地特征与断层活动 [J].
郭进京 ;
杜东菊 ;
韩文峰 ;
柴寿喜 .
工程地质学报, 2004, (04) :367-372
[4]   中国大陆构造中的西秦岭—松潘大陆构造结 [J].
张国伟 ;
郭安林 ;
姚安平 .
地学前缘, 2004, (03) :23-32
[5]   青藏高原及周边现今构造变形的运动学 [J].
张培震 ;
沈正康 ;
王敏 ;
甘卫军 .
地震地质, 2004, (03) :367-377
[6]   青藏高原东北缘晚第四纪活动构造的几何图像与构造转换 [J].
袁道阳 ;
张培震 ;
刘百篪 ;
甘卫军 ;
毛凤英 ;
王志才 ;
郑文俊 ;
郭华 .
地质学报, 2004, (02) :270-278
[7]   青藏高原层状地貌与高原隆升 [J].
潘保田 ;
高红山 ;
李炳元 ;
李吉均 .
第四纪研究, 2004, (01) :50-57+133
[8]   中国东西部地貌边界带晚新生代构造变形历史与青藏高原东缘隆升过程初步研究 [J].
张岳桥 ;
杨农 ;
陈文 ;
马寅生 ;
孟晖 .
地学前缘, 2003, (04) :599-612
[9]   青藏高原向东挤出的变形响应及南北地震带构造组成 [J].
张家声 ;
李燕 ;
韩竹均 .
地学前缘, 2003, (S1) :168-175
[10]   GPS观测的活动断裂滑动速率及其对现今大陆动力作用的制约 [J].
张培震 ;
王敏 ;
甘卫军 ;
邓起东 .
地学前缘, 2003, (S1) :8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