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作土壤耕层及其肥力培育途径

被引:57
作者
韩晓增 [1 ]
邹文秀 [1 ]
陆欣春 [1 ]
段景海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黑土区农业生态院重点实验室,海伦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观测研究站
[2] 青冈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关键词
耕作层; 秸秆深混还田; 耕层厚度; 耕作深度和频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8 [土壤肥力(土壤肥沃性)];
学科分类号
0903 ; 090301 ;
摘要
耕作层是人类为了栽培作物,利用工具对土壤进行扰动的深度层。耕作层的结构和厚度决定了作物的生存环境及养分和水分的供给。随着对粮食需求的不断增加,培育一个肥沃而深厚的耕作层,提高土壤地力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文章综合分析了耕作层的演变和功能及其对作物根系生长和产量的重要意义,由此提出了粘质土壤(粘粒含量>35%)的适宜耕作层深度为0~35 cm,沙质土壤为0~20 cm;综述了秸秆和有机肥还田在培育土壤耕作层方面的研究进展。随着种植结构的多元化和农用机械的不断更新,对未来土壤耕作层培育的技术模式进行了展望,即建立集成作物轮作、有机物料还田、耕作强度和频度的综合技术模式,旨在为合理耕作层培育提供理论支撑。图1,参49。
引用
收藏
页码:145 / 150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42 条
[21]   Dynamics of aggregate stability and biological binding agents during decomposition of organic materials [J].
Abiven, S. ;
Menasseri, S. ;
Angers, D. A. ;
Leterme, P. .
EUROPEAN JOURNAL OF SOIL SCIENCE, 2007, 58 (01) :239-247
[22]  
The adoption of annual subsoiling as conservation tillage in dryland maize and wheat cultivation in northern China[J] . He Jin,Li Hongwen,Wang Xiaoyan,A.D. McHugh,Li Wenying,Gao Huanwen,N.J. Kuhn.Soil & Tillage Research . 2006 (2)
[23]  
Effects of straw, vegetable oil and whey on physical and microbiological properties of a chernozem[J] . Renate Sonnleitner,Eberhard Lorbeer,Franz Schinner.Applied Soil Ecology . 2002 (3)
[24]   构建黑土肥沃耕层对大豆产量影响的研究 [J].
韩晓增 ;
邹文秀 ;
王凤仙 ;
王凤菊 .
大豆科技, 2009, (03) :8-9
[25]   根修剪对黄土旱塬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根系分布、根系效率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J].
马守臣 ;
徐炳成 ;
李凤民 ;
黄占斌 .
生态学报, 2008, 28 (12) :6172-6179
[26]   保护性耕作的发展研究现状及评述 [J].
常春丽 ;
刘丽平 ;
张立峰 ;
刘玉华 .
中国农学通报, 2008, (02) :167-172
[27]   容重对土壤饱和水分运动参数的影响 [J].
吕殿青 ;
不详 ;
邵明安 ;
不详 ;
刘春平 ;
不详 .
水土保持学报 , 2006, (03) :154-157
[28]   秸秆覆盖还田对土壤理化性质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J].
吴婕 ;
朱钟麟 ;
郑家国 ;
姜心禄 .
西南农业学报, 2006, (02) :192-195
[29]   保护性耕作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对策 [J].
张海林 ;
高旺盛 ;
陈阜 ;
朱文珊 .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05, (01) :16-20
[30]   长期施肥条件下土壤有机质变化特征研究 [J].
王改兰 ;
段建南 ;
李旭霖 .
土壤通报, 2003, (06) :589-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