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院内获得性肺炎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的检测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15
作者
韩晓华
杜悦
金靖
袁壮
刘春峰
尚云晓
机构
[1]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二临床学院儿科
[2]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二临床学院儿科 沈阳
[3] 沈阳
关键词
院内获得性肺炎; 超广谱β-内酰胺酶; 危险因素;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725.6 [小儿呼吸系及胸部疾病];
学科分类号
100202 ;
摘要
目的 了解小儿院内获得性肺炎 (HAP)产超广谱 β 内酰胺酶 (ESBLs)菌的危险因素 ,分析和探讨防治对策。 方法 中国医科大学二院儿科呼吸急救病房于 2 0 0 0年 1月至 2 0 0 2年 6月收治住院HAP患儿 170例 ,应用纸片扩散法和双纸片协同试验对HAP患儿痰液分离的革兰阴性杆菌进行ESBLs检测 ,对HAP产ESBLs菌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10 9株革兰阴性杆菌中 ,检出ESBLs阳性菌 4 3株 ,总检出率为 39 4 %。大肠埃希菌阳性率最高 ,为 4 4 1% (15 /34) ,其次为肺炎克雷伯菌 (40 0 % ,10 /2 5 ) ,阴沟肠杆菌阳性率为 39 1% (9/2 3) ,其它克雷伯菌 (催产克雷伯菌 1株、臭鼻克雷伯菌 2株、洋葱克雷伯菌 1株、产酸克雷伯菌 1株 )阳性率为33 3% (5 /15 ) ,其它肠杆菌 (产气肠杆菌 1株、板崎肠杆菌 2株、变形肠杆菌 1株 )阳性率为 2 5 % (4/16 )。产ESBLs菌的危险因素为 :第 3代头孢使用≥ 3d、住ICU、创伤性操作 (留置鼻饲管、反复口咽部吸痰、气管插管或切开 ) ,其中第 3代头孢菌素使用≥ 3d危险因素最大。结论 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阴沟肠杆菌易产ESBLs菌。第3代头孢菌素使用、住ICU、创伤性操作是产ESBLs菌的危险因素。
引用
收藏
页码:43 / 45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小儿院内获得性肺炎病原学及临床分析 [J].
韩晓华 ;
袁壮 ;
赵淑琴 ;
刘春峰 ;
张智洁 ;
刘勇 .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03, (06) :545-547+549
[2]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J].
李向阳 ;
张楚南 ;
杨锦红 ;
金嵘 ;
周铁丽 ;
李国雄 ;
王伟 .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2, (07) :24-26
[3]   3种方法检测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临床评价 [J].
孙继梅 ;
周秀珍 ;
张智洁 ;
刘勇 .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002, (03) :77-78
[4]   儿科重症监护病房革兰阴性菌耐药防治对策 [J].
袁壮 .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2, (03) :132-133
[5]   小儿重症监护病房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的检测及防治对策 [J].
孙继梅 ;
刘勇 ;
袁壮 ;
刘春峰 .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1, (11) :669-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