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山地震带山地坡面的植被演替

被引:9
作者
曾剑峰 [1 ,2 ,3 ]
罗鹏 [1 ,3 ]
牟成香 [1 ,2 ,3 ]
王俊 [1 ,2 ,3 ]
王志远 [1 ,2 ,3 ]
杨浩 [1 ,2 ,3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大学
[3] 中国科学院山地生态恢复与生物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植被演替; 物种替代; 随机性; 环境筛; 植被恢复;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48 [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植被演替过程是有序进行还是随机发生,这不仅是植物生态学界一直关注的热点之一,也是植被恢复工作的一个关键问题.川西岷山地区频繁、强烈的地质构造活动常常引发滑坡,使得这些发生于不同年代的滑坡体坡面上生长着处于不同演替年限的植物群落,从而为验证植被演替模型理论提供了理想场所.选取海拔、坡度、坡向、土壤母质大致相同的17个坡面,对其植被进行群落调查,并将其划分为3个演替年限组——演替4年、演替30-60年、演替60年及以上.研究发现:(1)随着演替推进,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均匀度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物种优势度均呈上升趋势,表明群落发展过程中物种显著增多;(2)从演替4年到30年这一演替早期阶段,群落明显存在着物种替代现象,但主要功能群(固氮、耐旱、耐贫瘠植物)的重要值在演替4年到演替60多年过程中并未有所下降,表明当地的环境资源条件(水分和养分)通过决定功能群构成强烈制约着坡面群落的物种集合;(3)在演替4年的群落组内,群落物种相似性系数为0.515,而在演替60多年的群落组内该值降为0.251,表明植被演替较晚阶段存在着随机过程.因此,机体论演替模型不足以完全解释当地植被演替过程.
引用
收藏
页码:1 / 7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2 条
[1]   汶川地震对龙门山地区山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J].
吴聪 ;
王金牛 ;
卢涛 ;
吴彦 ;
吴宁 .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12, 18 (06) :911-916
[2]   汶川地震区新生水土流失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J].
徐小军 ;
阎丹丹 ;
何丙辉 ;
胡恒 ;
熊明彪 ;
冯军辉 ;
李振林 .
水土保持学报 , 2012, (03) :34-38
[3]   地震干扰后恢复群落物种组成与生物量分配特征 [J].
王梦君 ;
刘万德 ;
张玉波 ;
李俊清 ;
赵志江 .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0, (03) :1-6
[4]   汶川地震极重灾区植被恢复分区研究 [J].
张翔 ;
王庆安 ;
王文国 ;
杨渺 ;
佘红英 ;
万鹏 .
中国水土保持, 2010, (05) :48-51
[5]   陕西子午岭植物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变化与环境解释 [J].
王世雄 ;
王孝安 ;
李国庆 ;
郭华 ;
朱志红 .
生态学报, 2010, 30 (06) :1638-1647
[6]   岷江干旱河谷豆科植物多样性及其空间格局 [J].
李芳兰 ;
包维楷 ;
朱林海 .
山地学报, 2010, 28 (01) :76-84
[7]   呼伦贝尔草原不同草地利用方式下生物多样性与生物量的关系 [J].
郑晓翾 ;
王瑞东 ;
靳甜甜 ;
木丽芬 ;
刘国华 .
生态学报, 2008, (11) :5392-5400
[8]   桂西北喀斯特人为干扰区植被自然恢复与土壤养分变化 [J].
吴海勇 ;
彭晚霞 ;
宋同清 ;
曾馥平 ;
黎星辉 ;
宋希娟 ;
欧阳资文 .
水土保持学报, 2008, (04) :143-147
[9]   由地震活动参数分析龙门山-岷山断裂带的现今活动习性与强震危险性 [J].
易桂喜 ;
闻学泽 ;
王思维 ;
龙锋 ;
范军 .
中国地震, 2006, (02) :117-125
[10]   岷山区域植物多样性及其与生境关系分析 [J].
王立明 ;
杜纪山 .
四川林业科技, 2004, (03) :2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