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对龙门山地区山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被引:25
作者
吴聪 [1 ,2 ]
王金牛 [1 ,2 ]
卢涛 [1 ]
吴彦 [1 ]
吴宁 [1 ,3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3] 国际山地综合发展中心(ICIMOD)
关键词
汶川地震; 滑坡体; 山地土壤; 理化性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3 [土壤化学、土壤物理化学];
学科分类号
0903 ; 090301 ;
摘要
采用对比研究的方法,研究了汶川地震后龙门山东、西坡及过渡区域典型山地滑坡体土壤理化性质以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与未破坏的原生土壤相比较,3个区域滑坡迹地土壤砂粒含量均显著升高;土壤阳离子交换量、有机质、全氮、全磷、硝态氮、总矿质氮、土壤粉粒和粘粒含量显著降低;滑坡体土壤pH值在东坡和过渡区显著升高,西坡升高不明显;东坡和过渡区滑坡体土壤氨态氮含量与矿质氮/全氮比值显著降低,而西坡差异不显著;土壤碳/氮比值在过渡区显著下降,东坡和西坡差异不显著.此外,3个研究区域滑坡体土壤全钾含量变化不显著.滑坡迹地表征土壤质量的指标(土壤质地、有机质和矿质元素含量等)总体上呈现下降的趋势,表明地震对滑坡体土壤产生了明显的破坏作用;土壤的碳损失率大于氮损失率,并有可能会进一步加剧土壤的碳缺失.地震对龙门山区域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仅有氨态氮存在扰动与空间区域的交互作用,其余理化指标的扰动结果均不受空间区域差异均的影响.这暗示地震有可能是通过对土壤剖面层次的破坏和扰动而影响土壤理化性质,生态气候类型差异对于滑坡迹地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效应可能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
引用
收藏
页码:911 / 916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26 条
[1]   汶川地震特大型滑坡分布特征研究 [J].
常晓军 ;
郑万模 ;
王德伟 ;
唐业旗 ;
葛华 ;
周洪福 ;
陈启国 ;
铁永波 .
资源调查与环境, 2011, 32 (02) :143-149
[2]   “5·12”汶川地震后北川苏保河流域泥石流危害及特征 [J].
游勇 ;
柳金峰 ;
陈兴长 .
山地学报, 2010, (03) :358-366
[3]   基于遥感调查的汶川地震极重灾区次生地质灾害分布特征 [J].
彭瑛 ;
刘文婷 ;
张志 ;
毛伟 ;
彭丹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0, (01) :107-112
[4]   地震的生态破坏及其恢复重建研究进展 [J].
杨红露 ;
刘冬梅 ;
孙辉 .
四川环境, 2009, 28 (04) :97-101
[5]   汶川地震前后都江堰植被盖度变化的遥感研究 [J].
倪忠云 ;
何政伟 ;
赵银兵 ;
高慧 ;
蔡柯柯 ;
王乐 .
水土保持研究 , 2009, (04) :45-48
[6]   汶川地震诱发滑坡灾害的数量与面积 [J].
许冲 ;
戴福初 ;
姚鑫 .
科技导报, 2009, 27 (11) :79-81
[7]   汶川特大地震对四川水土流失的影响及其经济损失评估 [J].
赵芹 ;
卿太明 ;
曹叔尤 .
中国水土保持, 2009, (03) :5-7+60
[8]   5·12汶川地震重灾区水土流失初步估算 [J].
陈晓清 ;
李智广 ;
崔鹏 ;
刘宪春 .
山地学报, 2009, (01) :122-127
[9]   汶川大地震灾害对区域生态系统的影响——以青川、平武和茂县为例 [J].
张春敏 ;
王根绪 .
生态学报, 2008, 28 (12) :5833-5841
[10]   汶川大地震滑坡体遥感识别及生态服务价值损失评估 [J].
花利忠 ;
崔胜辉 ;
李新虎 ;
尹锴 ;
邱全毅 .
生态学报, 2008, 28 (12) :5909-5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