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性耕作模式对黑土有机碳含量和密度的影响

被引:18
作者
吕贻忠 [1 ]
廉晓娟 [2 ]
赵红 [1 ]
刘武仁 [3 ]
机构
[1]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2] 天津市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
[3]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关键词
土壤; 有机碳; 土壤测试; 保护性耕作; 活性碳; 缓性碳; 惰性碳; 土壤有机碳密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3.62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以公主岭市长期(10a)保护性耕作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分析与传统耕作模式相比的几种保护性耕作模式对黑土固碳效应的影响。共设4种耕作模式,即秋翻秋耙匀垄、秋灭茬匀垄、全面旋耕深松和宽窄行交替休闲(又叫松带、苗带交替休闲)(后3种视为保护性耕作)。结果表明,经过10a的耕作试验,不同的耕作模式对土壤有机碳有显著的影响。表层0~20cm秋翻秋耙匀垄和秋灭茬匀垄模式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最低,深层30~50cm全面旋耕深松模式的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显著低于其他耕作模式13.49%~25.14%;0~50cm耕层中宽窄行交替休闲的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高于其他耕作处理0~33.58%。宽窄行交替休闲模式下的宽窄行松带活性有机碳质量分数及缓性有机碳质量分数分别高于其他模式8.06%~48.87%和0~33.83%。全面旋耕深松模式与宽窄行交替休闲模式下的宽窄行苗带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别低于和高于秋翻秋耙10.95%、17.13%;>20~50cm宽窄行苗带的活性有机碳密度及缓性有机碳密度分别高于其他耕作模式2.20%~18.85%和17.00%~29.19%,不同耕作模式的土壤惰性有机碳密度没有显著性差异。相对秋翻秋耙的传统模式,不同的保护性耕作模式能够增加土壤有机碳密度也能够降低土壤有机碳密度,宽窄行交替休闲主要通过增加土壤活性有机碳及缓性有机碳密度来增加其土壤有机碳密度,是东北地区固定土壤有机碳、提高土壤有机碳质量的有效耕作方式。
引用
收藏
页码:163 / 169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2 条
[1]   根系生长空间对玉米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J].
宋日 ;
刘利 ;
吴春胜 ;
马丽艳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37 (06) :58-64
[2]   耕作方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和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J].
王晶 ;
张仁陟 ;
李爱宗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8, (06) :8-12
[3]   保护性耕作及其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J].
王燕 ;
王小彬 ;
刘爽 ;
梁二 ;
蔡典雄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8, (03) :766-771
[4]   耕作措施对长期免耕双季稻田土壤碳库的影响 [J].
孙国峰 ;
陈阜 ;
李琳 ;
伍芬琳 ;
肖小平 ;
张海林 .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07, (06) :45-49
[5]   中国北方一年两作区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英文) [J].
杨青 ;
薛少平 ;
朱瑞祥 ;
韩思明 ;
杨成海 .
农业工程学报, 2007, (01) :32-39
[6]   浅谈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储量的估算方法 [J].
邵月红 ;
潘剑君 ;
许信旺 ;
米高奇 .
土壤通报, 2006, (05) :1007-1011
[7]   国内外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发展现状与我省的研究方向 [J].
谭国波 ;
边少锋 ;
方向前 ;
赵洪祥 ;
张丽华 ;
孟祥盟 .
吉林农业科学, 2006, (03) :29-31
[8]   土壤活性有机质测定方法的比较 [J].
于荣 ;
徐明岗 ;
王伯仁 .
土壤肥料, 2005, (02) :49-52
[9]   不同管理方式下吉林省农田黑土流失量 [J].
杨学明 ;
张晓平 ;
方华军 .
土壤通报, 2003, (05) :389-393
[10]   东北黑土有机碳储量及其对大气CO的贡献 [J].
方华军 ;
杨学明 ;
张晓平 ;
不详 .
水土保持学报 , 2003, (03) :9-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