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心通脉有效部位方与急性心肌梗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动员及定向归巢

被引:13
作者
李勇华 [1 ,2 ]
袁肇凯 [2 ]
郑景辉 [2 ]
王丽萍 [2 ]
简维雄 [2 ]
黄献平 [2 ]
机构
[1]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中医系
[2] 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研究所
关键词
动员; 归巢;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中药; 养心通脉有效部位方;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285.5 [中药实验药理];
学科分类号
1008 ;
摘要
背景:急性梗死心肌修复过程中,寻找可有效提高外周血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数量、并动员其定向归巢于损伤心肌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动员剂尤为关键。目的:探讨养心通脉有效部位方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动员入血及定向归巢于梗死心肌的影响。方法:养心通脉有效部位方主要成分包括人参皂苷、丹参酮ⅡA、总生物碱、人参多糖等,由中南大学药学院依课题组稳定的制作工艺制作提供。SD大鼠70只,取8只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剩余62只大鼠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取造模成功的32只大鼠,随机分为养心通脉有效部位方组、复方丹参注射液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模型对照组,各组均于造模3h后给与对应药物,连续5d。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34+细胞数,免疫组化染色检测梗死心肌边缘区CD34+细胞数。结果与结论: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养心通脉有效部位方组外周血CD34+细胞数均明显增加(P<0.01);心肌梗死边缘区胞浆CD34+细胞数均显著增加(P<0.01)。与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比较,养心通脉有效部位方组心肌梗死边缘区胞浆CD34+细胞数显著增加(P<0.01)。养心通脉有效部位方能促进骨髓干细胞动员入血,并定向归巢于梗死心肌,其作用与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大体相当,在归巢CD34+细胞方面甚至强于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是一种良好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动员剂。
引用
收藏
页码:4285 / 4289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29 条
[1]   Autologous bone-marrow stem-cell transplantation for myocardial regeneration [J].
Stamm, C ;
Westphal, B ;
Kleine, HD ;
Petzsch, M ;
Kittner, C ;
Klinge, H ;
Schümichen, C ;
Nienaber, CA ;
Freund, M ;
Steinhoff, G .
LANCET, 2003, 361 (9351) :45-46
[2]   养心通脉有效部位方对鸡胚绒毛尿囊膜血管新生的影响 [J].
莫莉 ;
黄献平 ;
袁肇凯 ;
陈清华 ;
简维雄 ;
胡志希 ;
孙贵香 .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2009, 20 (04) :315-319
[3]   养心通脉方主要与次要有效部位交互作用抗心肌缺血的研究 [J].
黄献平 ;
袁肇凯 ;
陈清华 ;
简维雄 ;
莫莉 ;
孙贵香 ;
胡志希 .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09, 9 (13) :2505-2507
[4]   养心通脉有效部位方对心肌缺血大鼠心血管内皮细胞血管生成的影响 [J].
袁肇凯 ;
莫莉 ;
黄献平 ;
陈清华 ;
简维雄 ;
孙贵香 ;
胡志希 .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2009, 18 (02) :180-184
[5]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静脉移植到心肌梗死大鼠体内后的分布 [J].
何庚戌 ;
要彤 ;
张浩 ;
胡盛寿 ;
张晓玲 ;
魏英杰 .
心脏杂志, 2009, 21 (02) :201-205
[6]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心肌梗死后正常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 [J].
王挹青 ;
李远鹏 ;
王淼 .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9, 13 (14) :2627-2630
[7]   胎儿骨髓源Flk1+间充质干细胞的归巢机制 [J].
史明霞 ;
李静 ;
廖联明 ;
陈斌 ;
李炳宗 ;
陈磊 ;
赵春华 .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9, 13 (14) :2673-2679
[8]   心肌梗死后的骨髓干细胞动员和心肌细胞凋亡 [J].
崔书君 ;
赵文萍 ;
刘刚 .
河北医药, 2009, 31 (06) :719-721
[9]   养心通脉方起主要作用有效成分部位抗心肌缺血的作用研究 [J].
陈清华 ;
袁肇凯 ;
黄献平 ;
简维雄 ;
莫莉 ;
胡志希 ;
孙贵香 .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9, 7 (02) :169-171
[10]   养心通脉方有效成分部位的最佳剂量配伍抗急性心肌缺血的研究 [J].
袁肇凯 ;
陈清华 ;
黄献平 ;
简维雄 ;
莫莉 ;
胡志希 ;
孙贵香 .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8, 28 (06) :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