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拟构式生成的认知语用学解释

被引:60
作者
牛保义 [1 ]
席留生 [2 ]
机构
[1] 河南大学
[2] 温州大学
关键词
仿拟; 认知语用学; 构式; 语用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H030 [语义学、语用学];
学科分类号
030303 ; 0501 ; 050102 ;
摘要
本文基于构式语法框架,探讨仿拟构式生成的机制和机理。我们认为,一个仿拟构式的生成是语言运用者的认知能力语用化的结果。在一个仿拟构式生成的过程中,语言运用者的认知能力表现为运用已知的概念或概念系统(构式的句法结构和语义结构知识)感知新信息;语言运用者的语用能力表现为模仿旧构式拟创新构式。仿拟的生成就是"运用已知的概念或概念系统感知新信息"的认知能力语用化为"模仿旧构式拟创新构式"的语言运用的方法;其根本动因是追求新奇,表达一种新的思想。
引用
收藏
页码:118 / 126+218 +218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移位”还是“移情”?——析“他是去年生的孩子” [J].
沈家煊 .
中国语文, 2008, (05) :387-395+479
[2]   从图形-背景理论看仿拟修辞格生成的认知本质 [J].
么孝颖 .
外语研究, 2007, (04) :21-25+112
[3]   认知语用学研究论纲 [J].
徐盛桓 .
外语教学 , 2007, (03) :1-6
[4]   仿拟行为的认知功能及认知策略 [J].
徐国珍 .
修辞学习, 2005, (05) :32-35
[5]   广告中仿拟运用的负偏离现象及其对策 [J].
徐国珍 .
江西社会科学, 2004, (08) :176-180
[6]   中国古代的类推思想与中国古代宗族社会 [J].
张晓芒 .
中国哲学史, 2003, (02) :73-78
[7]   试论仿拟的心理基础 [J].
胡剑波 ;
唐忠顺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2, (04) :89-91
[8]   论仿拟辞格的语用理据 [J].
徐国珍 .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2, (03) :69-74
[9]   英语仿词的构成方式及翻译 [J].
白解红 .
中国翻译, 2001, (05) :28-31
[10]   仿造词的形式及其规范化 [J].
王振昆 .
汉语学习, 1999, (02) :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