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吸引物符号的三种形态及其研究展望

被引:24
作者
陈岗
机构
[1] 杭州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关键词
旅游吸引物; 标志符号; 文化符号; 群体符号;
D O I
10.16323/j.cnki.lykx.2013.03.005
中图分类号
F590 [旅游经济理论与方法];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当前学术界关于旅游符号学的主要理论是MacCannell(麦肯奈尔)的旅游吸引物标志符号学。旅游吸引物标志符号体现符号的认知属性,主要应用于旅游营销、旅游传播和旅游者凝视等研究领域。除了标志符号形态,旅游吸引物符号还存在其它两种形态:文化符号和群体符号。旅游吸引物文化符号体现符号的客观属性,主要应用于旅游体验(真实性)和旅游设计等研究领域。旅游吸引物群体符号体现符号的情感属性,主要应用于旅游者情感管理和旅游者依恋系统等研究领域。
引用
收藏
页码:26 / 36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旅游吸引物符号的双层表意结构与体验真实性研究 [J].
陈岗 .
人文地理, 2012, 27 (02) :50-55
[2]   基于Web的省域旅游地品牌符号表征比较研究 [J].
马秋芳 ;
孙根年 ;
张宏 .
旅游学刊, 2011, 26 (03) :43-49
[3]   旅游景观形成与演变机制的符号学解释——兼议符号学视角下的旅游城市化与旅游商业化现象 [J].
陈岗 ;
黄震方 .
人文地理, 2010, 25 (05) :124-127
[4]   社会学视角下的旅游吸引物及其建构 [J].
马凌 .
旅游学刊, 2009, 24 (03) :69-74
[5]   旅游的“符号化”与符号化旅游——对旅游及旅游开发的符号学审视 [J].
杨振之 ;
邹积艺 .
旅游学刊, 2006, (05) :75-79
[6]   旅游、旅游体验和符号——对相关研究的一个评述 [J].
谢彦君 ;
彭丹 .
旅游科学, 2005, (06) :1-6
[7]  
符号学原理与推演.[M].赵毅衡; 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8]  
现代西方符号学纲要.[M].郭鸿; 编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9]  
旅游社会学.[M].王宁等; 编著.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10]  
普通语言学教程.[M].(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F.deSaussure)著;张绍杰导读;.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