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保护优先序省际差异及跨区域财政转移机制——基于耕地生态足迹与生态服务价值的实证分析

被引:29
作者
曹瑞芬 [1 ]
张安录 [1 ]
万珂 [2 ]
机构
[1] 华中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
[2] 武汉市土地储备中心城市发展分中心
关键词
耕地保护; 经济补偿; 转移支付; 生态足迹; 生态服务价值; 优先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323.211 []; F812.45 [财政支出];
学科分类号
0903 ; 020203 ;
摘要
耕地资源具有强烈的外部性,其所产生的生态效益在我国整个生态系统的维护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然而,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具有公共物品属性的耕地资源的保护形势越来越严峻,构建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调动耕地保护主体的积极性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其中,补偿款的确定是构建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的关键环节。本文以耕地生态承载力供需关系为切入点,采用生态足迹模型,并结合耕地保护经济补偿优先序,将我国31个省级行政单位划分为耕地赤字区、耕地平衡区、耕地盈余区,确定了耕地保护补偿面积;并在此基础上,以单位面积耕地的非市场价值为补偿标准,测算了各区域的耕地保护经济补偿转移支付额。结果表明:1全国共有6个耕地赤字区、7个耕地平衡区、18个耕地盈余区。26个支付区的支付款总计405.290亿元,其中,赤字量最大的上海市需要支付高达130.703亿元的补偿款;18个受偿区的受偿款总计207.286亿元,其中,盈余面积最大的黑龙江省可以获取高达28.737亿元的补偿款。3转移支付行为具有一定的现实可操作性,各支付区的支付额占当年地方财政收入的比例较低,约为1.5%-6.8%,均在政府可承受的范围之内。研究成果能为均衡我国各地区的发展提供依据,对于我国耕地保护的实施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34 / 42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39 条
[1]   基于耕地生态足迹的重庆市耕地生态承载力供需平衡研究 [J].
施开放 ;
刁承泰 ;
孙秀锋 ;
左太安 .
生态学报, 2013, 33 (06) :1872-1880
[2]   中国生态补偿与横向转移支付制度的建立 [J].
杨晓萌 .
财政研究, 2013, (02) :19-23
[3]   高台县所辖乡镇耕地生态足迹动态分析 [J].
崔理想 ;
陈兴鹏 ;
许新宇 ;
张金 ;
李恒吉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2, 30 (04) :213-217
[4]   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体系及转移支付效果评价 [J].
曾红颖 .
经济研究, 2012, 47 (06) :20-32+45
[5]   均等化转移支付与地方财政支出结构 [J].
付文林 ;
沈坤荣 .
经济研究, 2012, 47 (05) :45-57
[6]   基于生态足迹的中国生态承载力供需平衡分析 [J].
刘东 ;
封志明 ;
杨艳昭 .
自然资源学报, 2012, 27 (04) :614-624
[7]   基于粮食安全的耕地保护补偿标准探讨 [J].
雍新琴 ;
张安录 .
资源科学, 2012, 34 (04) :749-757
[8]   基于机会成本的耕地保护农户经济补偿标准探讨——以江苏铜山县小张家村为例 [J].
雍新琴 ;
张安录 .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1, 32 (05) :606-610
[9]   典型地区耕地保护补偿实践述评 [J].
卢艳霞 ;
高魏 ;
韩立 .
中国土地科学, 2011, 25 (07) :9-12
[10]   武汉市农地发展权定价研究 [J].
汪晗 ;
聂鑫 ;
张安录 .
中国土地科学, 2011, 25 (07) :6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