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含油气盆地地温-地压系统

被引:41
作者
刘震 [1 ]
朱文奇 [1 ]
孙强 [1 ]
金博 [2 ]
许晓明 [3 ]
张厚福 [1 ]
机构
[1] 中国石油大学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石油长城钻探工程公司解释研究中心
[3] 中海油研究总院
关键词
中国; 含油气盆地; 复式地温-地压系统; 温压系统斜率; 油气运移;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地温-地压系统作为盆地流体动力场的耦合,直接控制着油气的运移和聚集。在中国不同类型含油气盆地中,地温-地压系统特征存在很大差异,依据含油气盆地深部和浅部温压系统的斜率关系,划分出3大类地温-地压系统模式:高压型复式温压系统模式(浅部地层压力为静水压力、深度地层压力表现为高压异常)、低压型复式温压系统模式(浅部地层压力为静水压力、深度地层压力表现为低压异常)和单一型温压系统模式(浅部与深部地层压力均为静水压力)。高压型复式温压系统内,浅层系统的斜率分布范围较窄,地区差异小;深层系统的斜率分布范围很宽,地区差异较大。低压型复式温压系统内,浅层系统的斜率分布范围较宽,地区差异很大;深层系统的斜率分布范围较窄,地区差异相对较小。单一型温压系统深、浅层系统的斜率一致且分布比较集中,地区差异不明显。地温-地压系统特征分析表明,高压型复式温压系统内深浅部地层连通性很差,在垂向断裂附近,深层流体向上运移动力很强;低压型复式温压系统内深浅部地层连通性较差,在垂向断裂附近,浅层流体具有向下运移的趋势;单一型温压系统内深浅部地层连通性很好,流体垂向运移动力不足。在中国3大类含油气盆地中,伸展型盆地主要发育高压型复式温压系统,低压型复式温压系统次之;挤压型盆地以高压型复式温压系统为主,也有低压型复式温压系统发育;克拉通盆地发育低压型复式温压系统或高压型复式温压系统。
引用
收藏
页码:1 / 17
页数:17
相关论文
共 50 条
[31]   塔里木盆地满加尔凹陷及周围地区地层压力分布特征 [J].
王震亮 ;
陈荷立 .
西北地质, 1998, (02) :45-50
[32]   四川盆地古地温研究及其地质意义 [J].
伍大茂 ;
吴乃苓 ;
郜建军 .
石油学报, 1998, (01) :28-33+4
[33]   沉积盆地地温与地层压力关系研究 [J].
刘震 ;
曾宪斌 ;
张万选 .
地质学报, 1997, (02) :180-185
[34]   地下温—压体系相关性理论研究 [J].
曾宪斌 ;
刘震 ;
张万选 .
天然气地球科学, 1997, (01) :23-27
[35]   含油气盆地地温-地压系统浅析 [J].
刘震 ;
张万选 ;
曾宪斌 ;
邵新军 .
天然气地球科学, 1996, (01) :34-38
[36]   活动热流体对有机质热演化和油气生成作用的强化 [J].
郝芳 ;
孙永传 ;
李思田 ;
张启明 .
地球科学, 1996, (01) :71-75
[37]   异常压力与油气分布 [J].
杜栩,郑洪印,焦秀琼 .
地学前缘, 1995, (04) :137-148
[38]   火山活动对沉积有机质演化的影响及其油气地质意义——以辽河盆地东部凹陷为例 [J].
孙永革 ;
傅家谟 ;
刘德汉 ;
盛国英 ;
陈振岩 ;
吴铁生 .
科学通报, 1995, (11) :1019-1022
[39]   四川盆地川西坳陷高异常地层压力分布特征 [J].
贝东 .
矿物岩石, 1995, (01) :58-62
[40]   中国含油气盆地的基本特征 [J].
李德生 .
地球学报, 1994, (Z2) :159-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