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课堂研究的转变:社会性回归和人的回归

被引:15
作者
叶新东 [1 ,2 ]
陈卫东 [1 ]
许亚锋 [1 ]
机构
[1]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系
[2] 温州大学教育技术系
关键词
未来课堂; 转变; 回归;
D O I
10.15881/j.cnki.cn33-1304/g4.2012.03.008
中图分类号
G434 [计算机化教学];
学科分类号
040110 ;
摘要
技术推动的课堂变革,已经成为教育研究者们的关注热点。从"人"的本质开始对未来课堂教学重新进行思考,通过"人"认识发展的趋势来探寻未来课堂教学理念上"社会性回归"和"人的回归"的转变,并据此提出未来课堂研究要关注"人"与其学习环境的整体研究以及关注学习共同体的社会性研究。研究结论能够为未来课堂研究的聚焦提供理论的思考,开阔未来课堂研究的思路。
引用
收藏
页码:17 / 22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多屏显示创建教学的心流空间 [J].
叶新东 ;
陈卫东 .
电化教育研究, 2011, (10) :55-60
[2]   智能教室研究现状与未来展望 [J].
陈卫东 ;
叶新东 ;
张际平 .
远程教育杂志, 2011, 29 (04) :39-45
[3]   教育神经科学:探究人类认知与学习的一条整合式途径 [J].
胡谊 ;
桑标 .
心理科学, 2010, 33 (03) :514-520
[4]   未来课堂的设计 [J].
高丹丹 ;
陈向东 ;
张际平 .
中国电化教育, 2009, (11) :11-15
[5]   “认知革命”与“第二代认知科学”刍议 [J].
李其维 .
心理学报, 2008, 40 (12) :1306-1327
[6]   “双主”教学系统设计模式再思考 [J].
刘瑞儒 ;
杨波 .
教学与管理, 2007, (12) :60-61
[7]   大学生社会网络与学习的相关性调查研究 [J].
叶新东 ;
朱少华 .
电化教育研究, 2007, (02) :32-37
[8]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交往”概念新论 [J].
曹浩瀚 .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2005, (02) :57-62
[9]  
走向交往实践的主体性教育.[M].张天宝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10]  
创设联结:教学与人脑.[M].[美]雷钠特·N.凯恩(RenateNummelaCaine);[美]杰弗里·凯恩(GeoffreyCaine)著;吕林海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