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的公共理性:“深水区”之后的省思

被引:4
作者
葛孝亿
机构
[1] 华东师范大学
关键词
教育改革; 深水区; 公共理性;
D O I
10.16697/j.cnki.xdjygl.2013.12.004
中图分类号
G520 [方针、政策及其阐述];
学科分类号
04 ; 0401 ;
摘要
"深水区"概念的提出,标示着教育改革事业进入了充满不确定性与风险增加的后改革时代,危机意识凸显了改革本身的焦虑。面对流动性的风险与挑战,教育改革需要更加坚实的理性基础与公共视野。事实上,追求理性的公共运用是现代公共生活的核心理念。教育改革本质上是一个公共问题,它不是单向度理性形态的产物,而是众多公共人的共识,是公共理性的体现。公共理性把公众参与、民主程序与风险控制作为教育改革的理性基点,把扩展改革主体、优化顶层设计与明晰改革责任作为教育改革的实践路径。由此,公共理性成为抵御教育改革风险与提升改革质量的根本保障。
引用
收藏
页码:6 / 11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当代中国社会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J].
丁元竹 .
开放导报, 2012, (03) :19-25
[3]   教育改革成功的基础 [J].
吴康宁 .
教育研究, 2012, 33 (01) :24-31
[4]   责任伦理视角下的教育改革主体责任 [J].
朱丽 ;
赵汉华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1, 29 (03) :33-37
[5]   中国教育改革为什么会这么难 [J].
吴康宁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0, 28 (04) :10-19+36
[6]   后改革时代的标志、特征及其改革共识的构建 [J].
任保平 .
学术月刊, 2010, 42 (05) :63-69
[7]   30年教育改革的中国经验 [J].
石中英 ;
张夏青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05) :22-32
[8]   解读“风险社会”理论 [J].
赵延东 .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7, (06) :80-83+91
[9]   当代中国教育变革的主体及其相互关系 [J].
叶澜 .
教育研究, 2006, (08) :3-9
[10]   中国教育改革的辩证思考 [J].
李现平 .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6, (01) :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