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盐梯度及外来植物入侵对河口湿地土壤甲烷产生潜力的影响

被引:10
作者
王维奇
曾从盛
仝川
机构
[1]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研究所,福建省亚热带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福建师范大学亚热带湿地研究中心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关键词
水、盐梯度; 植物入侵; 土壤; 甲烷产生潜力; 闽江河口;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144 [环境地理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采用室内厌氧培养法对闽江河口湿地不同水、盐梯度及外来入侵植物互花米草下的湿地土壤甲烷产生潜力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从0~40 cm土层平均甲烷产生潜力看,距海由近到远的草、咸草和芦苇湿地甲烷产生潜力分别为0.0204μg/g.d、0.0355μg/g.d和0.0378μg/g.d;近潮沟区和远潮沟区咸草和芦苇湿地土壤甲烷产生潜力分别为0.0355μg/g.d和0.0400μg/g.d及0.0378μg/g.d和0.0425μg/g.d,远潮沟区大于近潮沟区,咸草湿地低于芦苇湿地;短期入侵(5a6a)的互花米草斑块土壤平均甲烷产生潜力为0.0329μg/g.d,未明显地提高原有湿地整个土壤剖面的甲烷产生潜力。各研究湿地类型土壤均表现为0~5 cm土层甲烷产生潜力最高。图5,表1,参23。
引用
收藏
页码:481 / 486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1]  
闽江河口湿地研究.[M].刘剑秋主编;.科学出版社.2006,
[12]   闽江河口芦苇潮汐湿地甲烷通量及主要影响因子 [J].
仝川 ;
曾从盛 ;
王维奇 ;
闫宗平 ;
杨红玉 .
环境科学学报, 2009, 29 (01) :207-216
[13]   不同电子受体及盐分输入对河口湿地土壤甲烷产生潜力的影响 [J].
曾从盛 ;
王维奇 ;
仝川 .
地理研究, 2008, (06) :1321-1330
[14]   外来植物入侵对陆地生态系统地下碳循环及碳库的影响 [J].
闫宗平 ;
仝川 .
生态学报, 2008, (09) :4440-4450
[15]   水稻土甲烷产生、氧化和排放过程的相互影响──以水分历史处理为例 [J].
徐华 ;
蔡祖聪 ;
八木一行 .
土壤, 2006, (06) :671-675
[16]   沼泽甲烷排放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J].
丁维新 ;
蔡祖聪 .
地理科学, 2002, (05) :619-625
[17]   厦门东屿白骨壤林土壤甲烷的产生量、氧化量、传输率与库量 [J].
叶勇 ;
卢昌义 ;
林鹏 .
台湾海峡, 2001, (02) :236-244
[18]   红树林湿地土壤CH4产生率及其土壤理化因素影响的研究 [J].
叶勇 ;
卢昌义 ;
林鹏 ;
谭凤仪 ;
黄玉山 .
土壤学报, 2000, (01) :77-84
[19]   海南海莲红树林土壤CH4的产生及其某些影响因素 [J].
卢昌义 ;
叶勇 ;
林鹏 ;
黄玉山 ;
谭凤仪 .
海洋学报(中文版), 1998, (06) :132-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