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山推覆构造结构模式

被引:25
作者
蔡学林
魏显贵
吴德超
候建勇
机构
关键词
褶皱-逆冲推覆构造; 青峰断裂带; 越覆; 武当山;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据地质和地球物理研究,作者提出“武当地块”是外来岩系组成的褶皱-逆冲推覆体,它是秦岭大型深层滑脱构造的一部分。武当山褶皱-逆冲推覆构造分四个构造带:主滑脱面—青峰断裂带、前缘叠瓦褶-断带、中央褶皱-推度带和后缘挤压-拉张带。在印支期,秦岭再生地槽-褶皱系的岩层和推覆体向南推覆到扬子地台之上,推覆距离约150km。它的发现和研究,为寻找与它有关的油气和固体矿产资源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找矿方向。
引用
收藏
页码:33 / 42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5 条
  • [1] 东秦岭造山带的变形特征及构造演化
    许志琴
    卢一伦
    汤耀庆
    M.Mattauer
    Ph.Matte
    J.Malavieille
    P.Tapponnier
    H.Maluski
    [J]. 地质学报, 1986, (03) : 237 - 247
  • [2] 中扬子沉积盆地构造及其形成与演化
    张文荣
    戴少武
    [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986, (03) : 224 - 235
  • [3] 湖北“武当地块”区域成矿规律新探讨
    郝用威
    [J]. 中国区域地质, 1985, (03) : 213 - 226
  • [4] 论滑覆及岩石圈内多层次滑脱构造
    马杏垣
    索书田
    [J]. 地质学报, 1984, (03) : 205 - 213
  • [5] 东秦岭古海域两侧大陆边缘区的构造发展
    王鸿祯
    徐成彦
    周正国
    [J]. 地质学报, 1982, (03) : 270 -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