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层”结构、时空差异与能源强度——以十大城市群为例

被引:6
作者
李治 [1 ]
连玉君 [2 ]
李培 [3 ]
郭菊娥 [4 ]
机构
[1]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2]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金融学系
[3] 新加坡国立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
[4] 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
基金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关键词
圈层经济结构; 能源强度; 地区差异; 阶段特征; 城市引力模型;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299.2 [中国]; F206 [能源管理];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借助于经济地理学的理论视角,使用城市引力模型对十大城市群"圈层"结构进行测度,然后对城市群"圈层"结构降低能源强度的影响程度及其时空差异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成熟的城市群和适度的"圈层"结构更容易降低能源强度。从空间维度上看,东部城市群"圈层"结构显著降低了能源强度,但在0.45边界标准之后,降低能源强度程度明显变小。中西部城市群"圈层"结构降低能源强度程度小于东部城市群,大部分结果仅在10%水平上显著。从时间维度上看,相机抉择使得政府节能减排战略未能实现预期目标,短期内弱化了"圈层"结构降低能源强度效果。控制行政分割等变量发现,政府干预更容易凸显拥挤效应的约束作用,借助市场和空间的力量更有利于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
引用
收藏
页码:56 / 65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9 条
[1]   中国城市的空间集聚效应与工业能源效率 [J].
韩峰 ;
冯萍 ;
阳立高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4, 24 (05) :72-79
[2]   理解中国能源强度的变化:一个综合的分解框架 [J].
林伯强 ;
杜克锐 .
世界经济, 2014, 37 (04) :69-87
[3]   集聚与污染:研究评述及展望 [J].
豆建民 ;
张可 .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 35 (02) :109-118
[4]   贸易关联、空间集聚与碳排放——新经济地理学的分析 [J].
沈能 ;
王群伟 ;
赵增耀 .
管理世界, 2014, (01) :176-177
[5]   政府干预、经济集聚与能源效率 [J].
师博 ;
沈坤荣 .
管理世界, 2013, (10) :6-18+187
[6]   城市群内部“积极竞争”与“消极合作”行为分析——基于晋升博弈模型的实证研究 [J].
赵曦 ;
司林杰 .
经济评论, 2013, (05) :79-88
[7]   基于产业空间联系的“大都市阴影区”形成机制解析——长三角城市群与京津冀城市群的比较研究 [J].
孙东琪 ;
张京祥 ;
胡毅 ;
周亮 ;
于正松 .
地理科学, 2013, 33 (09) :1043-1050
[8]   大都市与腹地间产业结构演变的动态关系研究——基于中国33个城市—区域的实证考察 [J].
邓智团 ;
屠启宇 .
社会科学, 2013, (07) :48-60
[9]   产业集聚一定能带来经济效率吗:规模效应与拥挤效应 [J].
周圣强 ;
朱卫平 .
产业经济研究, 2013, (03) :12-22
[10]   全要素生产率、投入替代与地区间的能源效率 [J].
孙广生 ;
黄祎 ;
田海峰 ;
王凤萍 .
经济研究, 2012, 47 (09) :99-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