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他-我”师生关系的建构——在教育性对话中深化责任、关怀和人格感召

被引:30
作者
王果 [1 ]
李建华 [2 ,3 ]
机构
[1] 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2]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3] 浙江师范大学田家炳德育研究中心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师生关系; 教育性对话;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456 [师生关系];
学科分类号
04 ; 0401 ;
摘要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基于"知识权威"的师生关系秩序受到冲击,师生关系的场域空间由"二维"拓展至"三维",人工智能的结论可能代替教师的"明智"作为师生关系的协调要素。师生关系在人工智能时代下将从"我-它"权威服从与"我-你"独立平等发展为"他-我"双向共生的师生关系。构建"他-我"双向共生的师生关系的核心要素是师生朝向作为彼此"他者"的责任、关怀与人格感召,其背后的逻辑原点是师生之间在知识联结的基础上还存有道德和生命联结,而深化"他-我"师生关系的主要路径则是回归教学的教育性价值并在教学中进行教育性对话。
引用
收藏
页码:40 / 44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2]   对话的古今之变与教育性对话的意蕴 [J].
刘铁芳 .
高等教育研究, 2019, (07) :18-32
[3]   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师心灵 [J].
金生鈜 ;
曹永国 .
教师发展研究, 2019, 3 (02) :27-34
[4]   “人格”与“仁者”——跨文化哲学视域中的persona概念 [J].
张任之 .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41 (03) :15-20
[5]   “互联网+”时代的师生关系构建探析 [J].
李海峰 ;
王炜 .
中国教育学刊, 2018, (07) :81-87
[6]   教学代理与自适应学习技术的新发展——对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第四版)的学习与思考之六 [J].
何克抗 .
开放教育研究, 2017, 23 (05) :11-20
[7]   他者性:超越主体间性的师生关系 [J].
冯建军 .
高等教育研究, 2016, 37 (08) :1-8
[8]  
理想国[M]. 华夏出版社 , 柏拉图, 2017
[9]  
尼各马可伦理学[M]. 商务印书馆 ,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Aristotle)著, 2003
[10]  
后现代伦理学[M]. 江苏人民出版社 , (英)齐格蒙特·鲍曼(ZygmuntBauman)著,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