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盆地巴楚地区油气运移的控制因素分析

被引:9
作者
尹微
樊太亮
王宏语
曾清波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
关键词
断裂; 不整合面; 输导层; 油气运移; 控制因素;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0.1 [成因];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影响巴楚地区油气运移的因素有断裂、不整合面及输导层。断裂是油气进行垂向运移的主要通道,而不整合面和输导层是油气进行侧向运移的主要通道。断裂的3次形成期为加里东期、华力西晚期和喜山期。后两期断裂规模较大、组合样式以背冲式为主,对油气的垂向运移、聚集成藏起到重要作用。3期较大的不整合面有T74界面、T70界面和T60界面。不整合面与上下地层之间存在3种接触关系:平行接触、削截接触和超覆接触,其中超覆接触关系具有最强大的输导能力。输导层有石炭系和志留系底部的连通砂体及下奥陶统顶部的岩溶。巴楚地区3次构造运动决定3次油气成藏,华力西晚期和喜山期的构造运动对加里东期形成的油气藏进行调整形成现今的油气分布格局。
引用
收藏
页码:75 / 82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天山地区下石炭统与下伏地层角度不整合接触的地质意义 [J].
王立社 ;
夏林圻 ;
董云鹏 ;
徐学义 ;
夏祖春 ;
李向民 ;
马中平 ;
杨鹏飞 .
西北地质, 2005, (01) :26-30
[2]   车镇凹陷油气成藏动力学系统 [J].
刘宗林 .
西北地质, 2004, (04) :22-26
[3]   复杂断块油田弧形断层对油气的聚集作用——以东辛油田东营组油藏为例 [J].
姜素华 ;
姜雨 ;
覃忠校 .
西北地质, 2004, (04) :27-32
[4]   次生断层对飞雁滩地区馆陶组石油运移和聚集影响的模拟实验研究 [J].
姜素华 ;
李涛 ;
姜雨 .
西北地质, 2004, (04) :96-101
[5]   巴楚-麦盖提的区域构造演化与油气分布规律 [J].
刘高波 ;
施泽进 ;
佘晓宇 .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02) :157-161
[6]   巴楚-麦盖提地区油气成藏的输导系统 [J].
佘晓宇 ;
施泽进 ;
刘高波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3, (04) :346-350
[7]   塔里木盆地巴楚—柯坪地区南北向断裂系统的空间对应性研究 [J].
肖安成 ;
杨树锋 ;
王清华 ;
陈汉林 ;
谢会文 ;
李曰俊 .
地质科学, 2002, (S1) :64-72
[8]   油气输导体系的类型及其输导性能在时空上的演化分析 [J].
赵忠新 ;
王华 ;
郭齐军 ;
甘华军 ;
韩晋阳 ;
田晓雪 ;
不详 .
石油实验地质 , 2002, (06) :527-532+536
[9]   油气运移输导系统及其对成藏的控制 [J].
付广 ;
薛永超 ;
付晓飞 .
新疆石油地质, 2001, (01) :24-26+91
[10]   塔里木盆地构造特征与油气聚集规律 [J].
贾承造 .
新疆石油地质, 1999, (03) :3-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