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的两种民主向度

被引:1
作者
薛刚
机构
[1]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关键词
民主; 消极民主; 积极民主; 民初国会; 通俗教育研究会;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K25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949年)];
学科分类号
060205 ;
摘要
传统中国存在广泛的民间自治现象,吕思勉和杨懋春皆注意及此,并将其命名为消极民主。如借鉴两人的思考,可以说在近代中国思想论域内有两种不同的民主向度:政府外的民间自治可被视为消极民主,民众参与政府的机制则属于积极民主。晚清预备立宪和民初构建共和在推动积极民主的进程,却破坏了本土的消极民主体系。新式官僚机构改良社会的举措落实为管制民间,又进一步导致了两种民主的对立,对近代中国的民主实践造成了负面影响。
引用
收藏
页码:101 / 111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31 条
[1]   国进民退:清季兴起的一个持续倾向 [J].
罗志田 .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 (05) :5-19
[2]   司法或政务:清代州县诉讼中的审断问题 [J].
里赞 .
法学研究, 2009, 31 (05) :195-207
[3]   理想与现实:清季十年思想中的“民”意识 [J].
柯继铭 .
中国社会科学, 2007, (01) :179-191+209
[4]   民国电影检查制度之滥觞 [J].
汪朝光 .
近代史研究, 2001, (03) :203-226+0
[5]   第一届国会的建立及阶级结构 [J].
张亦工 .
历史研究, 1984, (06) :111-127
[7]  
乡土中国·生育制度·乡土重建.[M].费孝通; 著.商务印书馆.2011,
[8]  
资政院议场会议速记录.[M].李启成; 校订.上海三联书店.2011,
[9]  
美国游记.[M].(法) 托克维尔; 著.上海三联书店.2010,
[10]  
经济与社会.[M].(德) 韦伯 (Weber;M.) ; 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