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炎陵印支期隔槽式褶皱形成机制

被引:19
作者
柏道远 [1 ]
陈建成 [2 ]
孟德保 [1 ]
王先辉 [1 ]
马铁球 [1 ]
张晓阳 [1 ]
陈必河 [1 ]
机构
[1] 湖南省地质调查研究院
[2] 湖南省地质勘查局队
关键词
隔槽式褶皱; 厚皮式; 印支期; 炎陵; 湖南;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为查明湘东南印支期褶皱特征及形成机制,对炎陵地区进行了详细的地质填图和野外观察。调查表明,泥盆纪跳马涧组与前泥盆纪褶皱基底间不整合界面在空间上组成背、向斜,表明褶皱基底参与了印支期褶皱作用。平面上,向斜出露宽度及延伸规模明显较背斜小,向斜转折端表现清楚且狭窄尖长,而背斜转折端没有清楚显示;剖面上,不整合界面靠近向斜核部产状陡,向两翼方向迅速变缓。反映出背斜平缓开阔、向斜紧闭狭窄且侧翼呈上拱尖棱状的隔槽式褶皱特征。印支期褶皱呈北北东向,横跨在前泥盆纪褶皱基底中加里东期北西向褶皱之上,但未对加里东期褶皱造成明显地叠加改造效应,说明前泥盆纪地层在印支运动中没有发生明显地弯滑褶皱作用。露头显示,褶皱过程中盖层未沿不整合界面产生明显滑脱。因此,认为炎陵地区隔槽式褶皱形成于基底(厚皮式)横向收缩与压扁作用,并从理论上论证了其隔槽式褶皱不可能是盖层沿基底滑脱的产物,纠正了前人的薄皮式观点。
引用
收藏
页码:10 / 14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湘东南及湘粤赣边区中生代地质构造发展框架的厘定 [J].
柏道远 ;
黄建中 ;
刘耀荣 ;
伍光英 ;
马铁球 ;
王先辉 .
中国地质, 2005, (04) :33-46
[2]   郴临深大断裂带及其两侧的矿床成矿系列 [J].
童潜明 ;
李荣清 ;
张建新 .
华南地质与矿产, 2000, (03) :34-41
[3]   郴临深大断裂带及其两侧的地球化学特征 [J].
张建新 ;
童潜明 ;
李荣清 .
华南地质与矿产, 2000, (03) :17-24
[4]   郴临深大断裂带及其两侧的岩浆岩特征 [J].
童潜明 ;
李荣清 ;
张建新 .
华南地质与矿产, 2000, (03) :8-16
[5]   郴临深大断裂带及其两侧矿床的物质组分特征 [J].
李荣清 ;
童潜明 ;
张建新 .
华南地质与矿产, 2000, (03) :25-33
[6]   湘赣边区NNE向走滑造山带构造发展样式 [J].
傅昭仁 ;
李紫金 ;
郑大瑜 .
地学前缘, 1999, (04) :263-272
[7]   湘南地区小岩体与成矿关系及隐伏矿床预测 [J].
庄锦良 ;
刘钟伟 ;
谭必祥 ;
江鹏程 ;
贺安生 .
湖南地质, 1988, (S1) :2+4-5+1
[8]   论褶皱系和挤压型盆地逆冲断层的成因机制 [J].
李杨鉴 ;
赵宝金 .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1988, (02) :56-62
[9]  
湖南省地质矿产局编著,张纯臣主编.湖南省岩石地层[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7
[10]  
朱志澄,宋鸿林主编.构造地质学[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