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褶皱系和挤压型盆地逆冲断层的成因机制

被引:1
作者
李杨鉴
赵宝金
机构
[1] 化学工业部化学矿产地质研究院,成都地质学院
关键词
褶皱系; 挤压型盆地; 纵弯褶曲; 扇形逆冲断层;
D O I
10.19814/j.jese.1988.02.008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根据材料力学纵弯杆概念,从定量角度分析了横向剪应力在纵弯褶曲中的分布和演化。纵弯褶曲的受力状态和变形情况与受轴向挤压面弯曲的矩形横断面纵弯杆相类似。由于纵弯杆中横向剪应力呈扇型分布,所产生的逆冲断层亦组成剖面上的扇型。扇状逆冲断层往往在褶曲陡翼发育,产生于褶皱变形达到一定阶段之后。
引用
收藏
页码:56 / 62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论滑覆及岩石圈内多层次滑脱构造 [J].
马杏垣 ;
索书田 .
地质学报, 1984, (03) :205-213
[2]   逆掩断层控制油气运移聚集机理的探讨 [J].
谭敏 .
石油实验地质 , 1984, (02) :108-117
[3]   试论中国型(C-型)冲断带及其油气勘探问题 [J].
罗志立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984, (04) :315-324
[4]   中国挤压型盆地边缘的逆冲断层是潜滑俯冲作用形成的吗?——与罗志立同志商榷 [J].
李扬鉴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986, (02) :125-134
[5]   论茅山推覆构造形成的盆缘对冲模式 [J].
张福祥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986, (02) :149-155
[6]  
板块构造学基础[M].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金性春 著, 1984
[7]  
中国及其邻区大地构造论文集[M]. 地质出版社 , 黄汲清, 1981
[8]  
构造地质学[M]. 科学出版社 , (荷兰)L.U.狄塞特尔(DeSitter,L.U.)著, 1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