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时期长江中游河道演变与洪灾发展的规律

被引:6
作者
张人权
梁杏
万军伟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工程学院
[2] 中国地质大学工程学院 武汉 
[3] 武汉 
关键词
长江中游; 历史时期; 河道演变; 围堤; 洪灾发展; 防洪方针;
D O I
10.16030/j.cnki.issn.1000-3665.2003.04.005
中图分类号
TV147 [河道演变];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历史时期,长江中游的河道在科氏力、掀斜构造活动的影响下,长期南移。在主泓南移、气候由湿变干、分汊淤浅的背景下,大量人口由北方迁入,促使沿长江主泓的围堤迅速发展。原先多汊分流的河道,演变为被围堤约束的狭窄河道。水沙集中于狭窄的堤围河道,洪峰难以调节,泥沙淤高河床,形成水涨堤高、堤高水涨的恶性循环。宋末至明代,是长江中游围堤基本成型与完善,也是洪水位不断抬升,洪灾不断加剧的时期,说明洪灾加剧与围堤密不可分。现有的防洪方针,延续了历史上"抗拒洪水"的思路,没有体现"与洪水共处"的原则,需要进行反思。建议采取"疏导为本"的防洪方针,恢复与增加长江中游分流汊道,扩大江河行洪能力,分散泥沙淤积,以达到可持续治洪的目的。
引用
收藏
页码:26 / 30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下荆江自由河曲形成与演变的探讨 [J].
林承坤 ;
陈钦鑾 .
地理学报, 1959, (02) :156-188
[2]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M]. 科学出版社 , 邹逸麟主编, 2001
[3]  
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综合报告及各专题报告[M].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 钱正英,张光斗主编, 2001
[4]  
长江中下游河道特性及其演变[M]. 科学出版社 ,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等 著, 1985
[5]  
中国地理学会一九七七年地貌学术讨论会文集[M]. 科学出版社 , 中国地理学会地貌专业委员会 编辑, 1981
[6]   构造沉降对近代洞庭湖区演变的贡献——答李春初先生对《洞庭湖地质环境系统分析》的质疑 [J].
梁杏 ;
张人权 ;
皮建高 ;
张国梁 .
海洋与湖沼, 2001, (06) :690-696
[7]   长江中游盆地地质环境系统演变与防洪对策 [J].
张人权 ;
梁杏 ;
陈国金 ;
龚树毅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0, (01) :105-112
[8]   我国洪灾发展特点及成灾机制分析 [J].
吴华林 ;
沈焕庭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1999, (04) :445-451
[9]   美国防洪的若干措施 [J].
季昌化 .
人民长江, 1999, (01) :52-53
[10]   中国大陆第四纪以来构造活动加剧及其环境影响 [J].
张人权 ;
梁杏 ;
杨巍然 ;
曹伯勋 ;
李振华 ;
朱海之 ;
邱家骧 .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1998, (05) :5+7-1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