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耗散——油气地质研究和资源评价的弱点和难点

被引:21
作者
刘池洋 [1 ]
马艳萍 [2 ]
吴柏林 [1 ]
刘超 [1 ]
机构
[1] 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含油气盆地研究所
[2] 西安石油大学油气资源学院
关键词
油气耗散; 油气藏破坏; 油气运移; 流岩作用; 后生还原蚀变; 鄂尔多斯盆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油气生成后运移的结果有3种:1)聚集成藏;2)散于岩层和流体中;3)与途经的流体-围岩相互作用所耗损或暴露地表而散失,后者称之为"耗散"。在油气运移过程中,耗散部分最为活跃,与聚集成藏的油气联系最为密切;为油气地质研究、勘探部署和资源评价等不可或缺的重要研究内容。根据油气耗散前、后数量和性质等方面的差异,将油气耗散划分为数量减少、相态转变、成份改变和性质转化4种类型,分别不同程度地体现了油气耗散的环境、条件和特点等方面的差异。其中性质转化类通常发生在埋藏不很深的表浅层或地表,油气与围岩、流体或大气等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各种还原蚀变等后生产物及矿产,一般已不具烃类的表观特征。但其油气耗散量通常十分巨大,应给以足够的重视。将这类一般不具烃类特征的产物与直接显示油气耗散的结果(如油气苗、沥青、稠油等)相结合,对其追根溯源,可能为探讨和解决油气耗散及其规模这一国际难题的重要途径;也是示踪、发现和预测相关矿床的有效线索和重要标志。本文探讨了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与上古生界天然气耗散有关的各种后生产物的类型、基本特征、地球化学性质、形成环境和分布特点等。
引用
收藏
页码:517 / 526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40 条
[1]   油气藏破坏机理分析 [J].
吕延防 ;
王振平 .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2001, (03) :5-9+116
[2]   叠合盆地构造变动破坏烃量研究方法探讨 [J].
庞雄奇 ;
姜振学 ;
左胜杰 .
地质论评, 2002, (04) :384-390
[3]  
塔里木盆地志留系沥青砂岩的分布特征与石油地质意义[J]. 张俊,庞雄奇,刘洛夫,姜振学,刘运宏.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4(S1)
[4]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油气藏保存及破坏定量研究 [J].
吴元燕 ;
平俊彪 ;
吕修祥 ;
徐佑得 ;
付建林 .
石油学报, 2002, (06) :24-28+6
[5]   活动性强、深部作用活跃——中国沉积盆地的两个重要特点 [J].
刘池洋 ;
赵重远 ;
杨兴科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0, (01) :1-6+23
[6]   改造盆地研究和油气评价的思路 [J].
刘池洋 ;
杨兴科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0, (01) :11-14
[7]   改造盆地研究和油气评价的思路 [J].
刘池洋 ;
杨兴科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0, (01) :11-14
[8]   中国气藏主要形成、定型于新近纪以来的构造运动 [J].
王庭斌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4, (02) :126-132
[9]   绿色蚀变带的地球化学性质及其找矿意义探讨 [J].
丁万烈 .
铀矿地质, 2003, (05) :277-282
[10]   鄂尔多斯深盆气与铀矿化关系初探 [J].
张如良 .
铀矿地质, 2004, (04) :213-218+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