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时代的拍客对“景观社会”的构建

被引:7
作者
徐尚青 [1 ,2 ]
潘元金 [1 ,3 ]
机构
[1] 不详
[2]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3] 不详
[4] 江苏盐城师范学院广电系
[5] 武汉纺织大学人文社科学院
[6] 不详
关键词
移动新媒体; 景观社会; 拍客; 构建; 图像;
D O I
10.15897/j.cnki.cn51-1046/g2.2012.22.004
中图分类号
G206.2 [传播媒介];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移动新媒体时代的拍客传播是旧"景观社会"通向新"景观社会"的一把钥匙。拍客的兴起既是"景观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受传媒技术推动的传播结构变革的结果;拍客实现了对传统媒体时代的旧"景观社会"的全面化建构与结构性反叛,从而建构了新的"景观社会"。本文着重论述拍客对传统媒体时代的旧"景观社会"的全面化建构:一方面通过健全"景观社会"公民的图像语言和思维能力培养了"景观社会"的合格公民;另一方面通过"小众景观"的建构弥补了旧"景观社会"的片面性。
引用
收藏
页码:39 / 43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谁也不敢耽误——浅谈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时代的传播 [J].
闵大洪 .
对外传播, 2011, (04) :45-46+1
[2]   网络媒介与后文学时代 [J].
陈定家 .
中州学刊, 2010, (02) :246-248
[3]   视频拍客对公民新闻传播机制的影响 [J].
雷蔚真 ;
欧阳春香 .
新闻战线, 2010, (02) :77-78
[4]   科学界定“读图时代” [J].
李培林 .
传媒观察, 2006, (06) :32-33
[6]   景观意识形态及其颠覆——德波《景观社会》的文本学解读 [J].
张一兵 .
学海, 2005, (05) :69-74
[7]   图像社会与文学的未来 [J].
彭亚非 .
文学评论, 2003, (05) :30-39
[8]   影像的大众生产与意义解读 [J].
韩鸿 .
文艺研究, 2002, (05) :106-111
[9]  
人格心理学[M]. 机械工业出版社 , (美) 弗里德曼 (Friedman, 2011
[10]  
景观社会[M]. 南京大学出版社 , (法)居伊·德波(GuyErnestDobord)著,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