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多旋回叠合盆地立体勘探论

被引:74
作者
何登发 [1 ]
李德生 [2 ]
童晓光 [3 ]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海相储层演化与油气富集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3] 不详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叠合盆地; 多旋回; 油气成藏组合; 立体勘探; 勘探领域; 中国;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中国大陆长期处于全球动力学体系复合、汇交部位,具有多块体拼合、长期多阶段发展的特点,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多旋回叠加地质结构的沉积盆地。在这些盆地中,海相、海陆过渡相和陆相烃源岩随热体制演变差异成熟,表现出多期生、排烃特征;海相碳酸盐岩、火山岩、碎屑岩等在成岩、构造改造等机制作用下形成多类型有效储集体,与膏盐岩、膏泥岩、泥岩等形成多套储盖组合;沿不整合面、断裂带等运移的油气在多个层系中多期聚集,受新生代构造运动的影响,油气多晚期成藏或晚期调整成藏;油气在隆起带、凸起带及其斜坡带,断裂带和不整合面相关的圈闭中富集。油气多层系聚集和多类型聚集使油气发现出现多个高峰期。中国的油气勘探不但在上覆陆相地层中发现了一系列大中型油气田,而且在下伏海陆过渡相与海相层系中也发现了苏里格、靖边、塔河、普光、龙岗等多个大油气田,在盆地深层火山岩中也发现了徐深、克拉美丽、牛东等大油气田,油气勘探呈现出立体、整体与综合勘探趋势。"立体勘探"是对叠合盆地的不同含油气领域、不同含油气层系、不同类型油气藏的整体、综合勘探。立体勘探的深度为0~10000m,平面上跳出上覆陆相盆地的边界,探索多成因类型的油气藏。已建立的富有中国特色的滚动勘探开发、复式油气藏与复式油气聚集(区)带理论构成立体勘探的理论雏形,正在发展的多旋回叠合盆地油气地质理论是立体勘探的理论基础,现代地球物理、钻探、测试、采油等先进适用技术是实现立体勘探的桥梁。立体勘探的思维与实践是对成熟探区、岩性—地层、前陆盆地、叠合盆地中下组合、陆上新盆地、近海海域、非常规油气等中国未来7大油气勘探领域开展有效、高效油气勘探的重要保证。
引用
收藏
页码:695 / 709
页数:15
相关论文
共 49 条
  • [2] 库车坳陷的地质结构及其对大油气田的控制作用
    何登发
    周新源
    杨海军
    雷刚林
    马玉杰
    [J].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09, 33 (01) : 19 - 32
  • [3] 渤中坳陷断裂构造特征及其对油气的控制
    孙永河
    漆家福
    吕延防
    韩华君
    [J]. 石油学报, 2008, (05) : 669 - 675
  • [4] 中国双相沉积盆地、古老结晶基底与东北地区深层潜在油气藏
    滕吉文
    田有
    刘财
    韩立国
    [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08, (04) : 527 - 552
  • [5] 油气勘探可持续发展能力及评价体系
    肖焕钦
    郭元岭
    [J]. 石油实验地质, 2008, (01) : 98 - 102
  • [6] 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实践与发现规律探讨
    金晓辉
    闫相宾
    李铁军
    邹元荣
    [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8, (01) : 45 - 52+60
  • [7] 中国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储层基本特征
    罗平
    张静
    刘伟
    宋金民
    周刚
    孙萍
    王道串
    [J]. 地学前缘, 2008, (01) : 36 - 50
  • [8] Tectonic types and evolution of Ordovician proto-type basins in the Tarim region
    HE DengFa1
    2 PetroChina Tarim Oilfield Company
    3 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J].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7, (S1) : 164 - 177
  • [9] 中国古生代海相油气田发现的回顾与启示
    康玉柱
    [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7, (05) : 570 - 575
  • [10] 勘探成败之我见
    钱基
    [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7, (05) : 552 - 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