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平原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分布特征及其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被引:30
作者
杨长明 [1 ]
欧阳竹 [2 ]
机构
[1]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长江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关键词
华北平原; 农业土地利用; 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分布; 有机碳组分;
D O I
10.13758/j.cnki.tr.2008.01.015
中图分类号
S152 [土壤物理学];
学科分类号
0903 ; 090301 ;
摘要
以在华北平原具有典型代表的禹城市为研究区域,通过对该地区主要农业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进行采样和分析,系统研究和比较了不同农业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分布特征及其有机碳的含量。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分布和组成有着显著(p<0.05)影响。与传统粮田比较,果园和苜蓿地土地利用方式明显提高了土壤中>2mm和>0.25mm水稳性团聚体的比例,同时也降低了0.5~1mm和0.25~0.5mm粒级的水稳性团聚体比例。果园土壤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较传统粮田分别提高了70.5%和108.4%。设施农业用地降低了土壤较大粒级水稳性团聚体的比例和团聚体的稳定性。果园表层土壤总有机碳(TOC)、轻组分有机碳(LFOC)和颗粒有机碳(POC)较传统粮田分别提高了54.8%、136.4%和124.6%。设施农业用地则显著(p<0.05)降低了土壤TOC、LFOC和POC的含量。不同粒级团聚体中土壤有机碳含量皆以果园为最高,苜蓿地次之,设施农业用地土壤不同粒级团聚体中有机碳平均含量为最小,这种差异在>2mm和0.5~1mm的团聚体中表现最为明显。相关和回归分析表明,>0.25mm团聚体含量、MWD和GMD与土壤TOC、LFOC和POC皆呈现显著正相关性,其中与POC之间的相关关系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其相关系数r分别为0.923**、0.912**和0.897**。
引用
收藏
页码:100 / 105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利用方式对高寒牧区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土壤结构性质的影响 [J].
展争艳 ;
李小刚 ;
张德罡 ;
王哲锋 .
土壤学报, 2005, (05) :75-80
[2]  
Effect of Cultivation on Soil Organic Matter and Aggregate Stability[J]. A.WILLIAMS,P.VENEMAN.Pedosphere. 2005(02)
[3]   红壤侵蚀裸地植被恢复及土壤有机碳对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J].
彭新华 ;
张斌 ;
赵其国 .
生态学报, 2003, (10) :2176-2183
[4]   施肥条件下瘠薄红壤的物理肥力恢复特征 [J].
李忠佩 ;
林心雄 ;
程励励 .
土壤, 2003, (02) :112-117
[5]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岩溶山地土壤团粒结构的影响 [J].
李阳兵 ;
谢德体 .
水土保持学报, 2001, (04) :122-125
[6]   Role of Organic Matter in Formation and Stability of Aggregates in Mulberry Plantation Soils [J].
LU SHENGGAO Collage of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Sciences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China .
Pedosphere, 2001, (02) :185-188
[7]   不同经营模式土壤团粒结构的分形特征研究 [J].
吴承祯 ;
洪伟 .
土壤学报, 1999, (02) :162-167
[8]   利用方式对红壤水稳定性团聚体形成的影响 [J].
章明奎 ;
何振立 ;
陈国潮 ;
黄昌勇 .
土壤学报, 1997, (04) :359-366
[9]   不同利用方式下红壤结构的形成 [J].
姚贤良 ;
许绣云 ;
于德芬 .
土壤学报, 1990, (01) :25-33
[10]  
Soil organic matter, microbial properties, and aggregate stability under annual and perennial pastures[J] . R. M. Milne,R. J. Haynes.Biology and Fertility of Soils . 2004 (3)